文/葛晨君、曹毓峰、彭梦瑶 东方出版社
本文约4200字,预计8.4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首发不到30天便紧急加印,上市仅3个月加印4次,一本基层治理图书,不靠低价促销,如何从“田间地头”火到全网刷屏?
想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让一个曾经“信访重镇”华丽蝶变为“全国治理标杆”?想掌握基层治理的“逆袭秘籍”,点燃干部激情,发动群众力量?深耕湖南宁乡基层26年的“老兵书记”贺伟,现任宁乡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曾担任大成桥镇党委书记,把自己1900多天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出来的体会和思考,整理成《群众主体:乡镇党委书记的基层治理笔记》(简称“《群众主体》”)。
![]()
《群众主体:乡镇党委书记的基层治理笔记》
作者:贺伟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局内人视角:填补基层治理图书市场空缺
基层治理类图书在当下并不少见,这类图书大多由高校或专业领域学者执笔,他们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从外部与学术视角对基层治理问题进行剖析与建议。然而,贺伟的身份不同,他是体制内扎根乡镇的基层耕耘者,是扎根乡镇的“局内人”。正因如此,他深知乡镇基层的复杂与艰辛,了解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情和痛点。
在大成桥镇担任党委书记期间,面对复杂的基层环境,贺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找到了治理的突破口。尤其在信访化解、移风易俗、资金来源等难题的处理上,他巧妙应对,让大成桥镇从曾经的困境走向兴旺,这一过程对我国广阔的基层治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贺伟将自身丰富的经验转化为《群众主体》一书。这本书填补了基层治理图书市场中“局内人”视角的空缺。它既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展现了大成桥镇在基层治理下的蜕变历程;又是一套群众工作的方法论,为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宝贵思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的出版,是对基层治理图书领域的一次有力拓展与丰富。
![]()
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许多干部常因找不到破局点而迷茫,贺伟的经验与方法无疑能为基层干部指引方向,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对于社会学学者来说,这本书更是一个微观样本的宝库,贺伟以最真实、最生动的形式呈现了基层治理的全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社会学者与基层干部的“田野碰撞”
作品是如何诞生的?贺伟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在《群众主体》上市过程中,无论是渠道、推广者还是读者,都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
其实,《群众主体》的诞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它是社会学者与基层干部深度联结、碰撞出火花,再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坚持,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在基层调研时,无意间看到贺伟记录日常工作的笔记,贺雪峰教授认为贺伟的记录极具出版价值与现实意义,于是积极鼓励贺伟将工作笔记进行系统整理。
在此过程中,贺雪峰教授团队以包容的心态、切实的支持,对书稿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指导,并将该书稿推荐给东方出版社(简称“东方社”)。书出版后,作者告诉策划编辑,在这之前,这本书稿已经被拒绝了三次,我们这是第四次“相亲”才“对上眼”。
最终,在出版团队的不断努力与精进下,有了今天这本90天四度加印的《群众主体》。
![]()
一方面,贺雪峰教授作为专业学者,认识到贺伟团队在复杂环境中摸索出的有着本土智慧的实战解法的价值。这些经验不是教科书上的理论推演,而是在具体矛盾冲突中淬炼出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活方法”。这些方法能精准切入理论模型难以覆盖的治理“缝隙”,其有效性和创新性给学者们带来了较大的震撼和启发。
另一方面,在与贺雪峰教授等专家学者的交流碰撞中,贺伟也得以跳出日常事务的具体琐碎,系统性地梳理和反思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专家学者提出的理论视角和宏观问题帮助他提升了对自身实践的认识高度,将零散的“土办法”串联成更具普适性的“方法论”。
正是在这种持续的、双向的“田野碰撞”中——专家学者从贺伟的实践中汲取了鲜活的研究素材和理论灵感,贺伟则在专家学者的反馈和启发下,完成了经验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个体化到可传播化的跃迁——最终碰撞出了《群众主体》这本书的出版火花。可以说,《群众主体》不仅是一位基层干部的个人笔记,更是学者与基层干部在真实治理场景中的深度对话,是“知”与“行”的合而为一。
![]()
众多学者专家推荐《群众主体》
编辑与营销深度捆绑作者,共筑“价值讲台”
《群众主体》的成效,不仅是内容本身的正向反馈,也是东方社编辑与营销深度联结的努力,是东方社出版团队与作者深度“嫁接”、同频共振的结果。从选题策划到营销推广的每一个环节,出版团队都深度介入内容核心,与作者共同提炼、打磨并持续讲述这本书的独特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编辑、营销团队与作者的深度合作,远超传统的“编书—卖书”模式。编辑与营销团队在不同时间点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协作的“价值共同体”。
首先,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就将营销工作融入其中。通过不断拆书、讲书,努力让营销团队与编辑同步抵达图书最本真的内容。通过编辑不断地递进式拆解,营销团队对《群众主体》的认识也随着图书出版过程的推进而逐渐加深,形成稳固的记忆点,并逐渐内化为对外表达的内核。
其次,当前期工作水到渠成后,随着图书上市,营销团队逐渐走上前台,取代编辑成为与作者合作的主体,更是为作者服务的主力军。由于有了前期编辑的“投喂”,营销团队对图书内容的掌握与对市场的了解为作者所认可;几乎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及时回复与反馈,提升了作者的满意度,更激发了作者从参与营销到主动营销。本书作者白天工作繁忙,有时晚上还要加班,经常在加班结束后再开始直播,与观众沟通,有时午夜12点后突然提示图书售罄,每当这时,营销团队都能在第一时间补充库存,绝不让缺货情况过夜。就这样,营销团队通过与作者的深度同步,确保了书籍的核心价值不仅在文本中被清晰呈现,更在市场的每一个触点上被有效感知和认同,最终引爆了市场热情。
![]()
那么《群众主体》的市场表现如何呢?
这本书上市仅3个月,连续加印4次!
首印数超行业“安全线”,首发不到30天便紧急加印,随后第二刷、第三刷接踵而至。
这一成绩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坚守价值——全渠道护航
在《群众主体》的营销布局中,定价策略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与内容定位、品牌形象和市场打法深度绑定的战略性决策。通常来说,编辑在做书过程中是不太习惯“算账”的,这一次,编辑与营销团队决定调整思路,从算账开始。相信这将是未来出版的核心要务之一。
毫不讳言,本书的定价过程是在争议与讨论中逐渐达成一致的。起初,编辑与营销团队也试图坚持当下大多数图书的定价策略:低价占领市场(尤其是新书上市期大打折扣)、高佣金获得流量。然而,通过一轮轮的讨论与碰撞,我们试图切换视角,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群众主体》的主力市场在基层,图书售价48元已经是定价策略的极限,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买单的——只要图书内容能够真正触及读者的内心。
于是,在平衡了“算账策略”与“读者视角”后,面对市场普遍采用低价促销的常规操作,营销团队与作者、编辑进行了数轮的深入探讨与碰撞,最终做出一个反常规但极具魄力的决定:
1.价值共识是定价基石:拒绝“贱卖”知识。
2.内容价值的深度认同:坚决反对以过低折扣“贱卖”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我们认为,对知识价值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其价格的尊重上。
3.核心决策:统一控价,不打价格战。最具突破性的策略是,我们严格实施全渠道统一售价,并规定上市前期(尤其是关键推广期)所有渠道(包括线上平台、地面书店)均以定价的9折进行销售,严格进行价格管控。
此次的定价策略,是对内容本身的自信、营销工作的勇气与信心。我们跳出了“低价换市场”的惯性思维,坚守内容价值,成功地将“高价值”认知植入读者心智,是本书差异化营销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亮眼一笔。
“破圈营销”从田间地头到全网刷屏!
在当前出版市场整体低迷,尤其是社科图书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营销预算优势,而图书市场如同一片“红海”,竞争者众多且资源紧张。然而,我们这次尝试了一种创新的破圈营销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基层干部自身。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许多开通个人账号的村官等基层干部,他们凭借幽默风趣又接地气的形象,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流量。
由于《群众主体》所讲述的正是基层实战的经验与故事,与这些账号的内容高度契合,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推广渠道。于是积极与这些村官账号合作,组建起一个基层干部矩阵,这些账号的主理人本身就是基层工作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他们以真实的身份和质朴的语言向大众介绍图书,让读者感受到这本书源于基层、贴近实际的特点。借助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信任基础和情感共振,这本书成功收获了不少流量。
![]()
从销售数据反馈来看,本书70%的销量来自三四线城市。这一现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三四线城市的基层环境中,基层干部和相关从业者对于这类实用性强、贴合实际工作的图书有着迫切的需求,他们愿意为能够真正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实用指导的知识内容付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群众主体》的市场价值和实用属性。
借力基层智慧,实现团购热潮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凭借其内容的实操性和刚需性,成功激发了基层单位的团购需求。这些团购可能单笔量不算大,从几十本到上百本都有,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营销团队认真服务每一单团购,及时、准确、按需发货,做好售后服务与信息反馈。就这样,本书的团购市场也产生了“人传人”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群众主体》团购复购率达15%以上,由短视频平台账号带来的团购达总团购数的50%以上。《群众主体》在40天内实现了1万册的团购销量。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优质的图书内容与精准定位的营销指向相结合,就能实现良好的销售效果。
![]()
这次营销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以内容为核心、创新营销方式的理念。
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入挖掘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下的传播趋势,每本书都有适合传播的路径,让优质内容找到它的读者群体。
*本文图片由东方社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