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一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记者在贵州某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当地领导夜巡街道时,发现楼房亮灯寥寥。记者就好奇地问:是没人住吗?
领导坦然回答:入住率不低,但居民要么省电不开灯,要么又外出打工了。“我们小县城就是这样的。”
这位基层干部没有回避问题——人搬进来了,工作却没跟上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安置房,让山区群众搬进现代化小区。硬件改善了,但就业岗位却没有同步跟上。安置区有了,生计却没安置好。年轻人不得不再次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养家糊口的机会。
几十万人安置了,就业却成了最大难题。片中有个细节,当地设置了“儿童寄托点”,专门制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有的还是全日制。这些孩子,有了新家,却依然见不到爸妈。这些孩子虽然住进了新房,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父母的陪伴。扶贫搬迁的本意是让生活更好,但孩子的童年不应该成为代价。
为什么老乡们不愿意留在老家?答案简单得有些残酷:当地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无法养活家人。若能在家门口挣钱,谁愿意背井离乡,忍受分离之苦?
这不是老乡们不想留下,而是现实所迫。灯光稀疏的新社区,照见的正是无数家庭的无奈选择。
保障就业当然是当地政府的职责,但创造岗位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一个小县城的经济造血能力有限,产业基础薄弱,招商引资竞争激烈——这不是“不努力”,而是需要时间、资源与机遇的综合作用。
当地领导坦诚的态度值得肯定。他不回避问题,承认“小县城就是这样的”。这说明政府清楚症结所在。创造就业岗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产业培育、企业引进、技能培训等多方面配合。这不是简单“不努力”的问题,而是系统性工程。
现实就是,很多当地人都离家外出打工谋生。
如今不少地区面临同样困境:高楼盖起来了,人却走了。扶贫不仅是给房子,更要给活路。安置点只是起点,如何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企业入驻,创造真正可持续的生计,是比建房更艰巨的任务。
城镇化不是简单把人搬进楼房,而是要把产业、就业和公共服务一起带进来。否则,安置小区很容易变成“空心小区”,留守儿童问题依然无解。
改变需要时间,但首先要像那位坦诚的领导一样直面问题——不掩饰、不回避,真实的声音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希望下一次,夜幕降临时,安置区的灯光能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照亮更多团聚的家庭。
回家,很难,留在老家,更难。
扶贫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安置区不仅要盖楼,更要培育产业;不仅要让人搬进来,更要让人留得住。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些都是让灯光亮起来的关键。
夜幕降临,一扇扇漆黑的窗户背后,是一个个为生活奔波的故事。期待有一天,这些窗户能亮起温暖的灯光,照见团聚的家庭。家的意义,不在于房子有多大,而在于里面的人能否在一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