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还是拆除?
除了沙漠,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建筑。而对于古代建筑态度,似乎只能留给时间来判断对错。
1948年底,数十万解放军突然包围了古老的北京城,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
此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想到古老城墙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历史建筑,随时可能被炮火无情地夷为平地,寝食难安。
![]()
明代北京复原图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代表突然到访,向夫妇二人询问北京城内古建筑情况,表现出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夫妇二人担忧之情大为舒缓。
两人立即编著了《全国古建筑目录》,详细标注了哪些古建筑区域绝对使用火炮轰击。
感谢傅作义将军及时起义,古老的北京城免于第三次毁灭于战火,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然而历史的车轮似乎是残酷的,每个朝代的更迭似乎都少不了都城被摧毁的命运。
古都北京已经在蒙古骑兵的铁蹄和朱元璋的红巾军之下,被焚毁了两次。
而这第三次虽然不像前两次那样毁于战火,但是依然在当时政治大环境下伤痕累累。
![]()
1949年12月,北京召开关于新首都的建设规划会议。
在会议中,苏联专家提出了拆除北京古城墙和古建筑,发展现代工业城市,以带动全国工业大发展的建议。这一提议得到了郭沫若吴晗等人为代表的拆迁派的大力支持。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在会议上对旧城拆迁改造大力支持,并表示:“将来的北京如果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剩下的一些牌楼和宫门突兀的矗立当中,看着跟鸡笼,鸟笼似的,有什么文物欣赏价值?”
![]()
吴晗
而此提议遭到了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极力反对。
他们的意见是“旧城惟上”,应该在北京的西郊五棵松一带建立新城。形成老北京和新北京比翼齐飞,长安街像一根巨大扁担,连接两城的格局。
这样,北京的一头是古老的城市博物馆,另一头则是现代的国家政治中心。
但是此方案遭到了反对,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新城重建则是理由之一。
最终,郭沫若吴晗代表的拆迁派占据上风,认为古代城墙和宫门都是封建时代的象征,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下的新中国。
此次之后,北京的古建筑遭到大规模拆除,林徽因气得肺病复发,梁思成无奈地哭了起来。
1953年,北京市又启动了对牌楼的拆除计划。为了挽救800年历史的古都仅存的街坊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再次与吴晗发生了激烈冲突。
![]()
工作中的林徽因
一向以温文尔雅示人的林徽因忍不住指着吴晗的鼻子痛斥:“这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迹,你们真把它们给拆除了,将来是要后悔的!哪怕到时候重新恢复起来,也是假古董。”当时林徽因的肺病已深,导致声音嘶哑,但是这段话振聋发聩,让在场的人大为震动。
后来,在梁思成夫妇的多方奔走下,救回了北海的团城。现今我们得以欣赏到元明清三朝的城墙,包括著名的玉瓮亭,应该感谢他们的坚持。
70多年前,瑞典地理学者喜仁龙曾经来到中国游历,他留下来一段美妙的文字来描述当时的北京城:
掩映在万绿丛中,黄色屋顶闪闪发光的故宫和庙宇;覆盖蓝色和绿色琉璃瓦的华美住宅;半掩于百年古树下的灰色矮小平房;横跨有绮丽牌楼的商业繁华的大街;以及一片片有牧童放羊的开阔场地。城内种种景象,无不尽收眼底……
![]()
元代北京复原图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注定这样的美景要让步于现实。
对于刚刚解放的新中国,让人民吃饱饭,摆脱贫困才是国家首要考虑的目的。
曾经的领导人甚至还兴奋地说过,“希望站在天安门上,能望到远方浓烟滚滚的烟囱。”
这是因为我们实在是太穷了,太希望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了。毕竟,当时人们还不知道雾霾是何物,不知道环境需要保护,不知道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是面对郭沫若,吴晗和苏联专家为代表的拆迁派,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在一次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的文物界知名人士的聚餐会上,林徽因再次与吴晗就文物保护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因为林徽因患有严重的肺病,再加上气急攻心,很快病倒了。在病榻上,她仍然念念不忘那些难逃被拆除命运的宝贵古建筑。
![]()
病榻上的林徽因
后来,心如死灰之下,她竟然拒绝吃药治疗,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徽因无不伤感地说:“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我们精心保护着几片残砖碎瓦,为什么面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时,我们却丝毫没有手下留情呢?”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无限哀伤中去世,年仅51岁。
由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古建筑方面权威性,与拆迁派在是否拆除历代帝王庙牌楼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终,周总理不得不出面协调两派的矛盾。在恳谈中,梁思成极力描述了这些古建筑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牌楼在夕阳斜照下,极富诗韵的美感。
周总理最后无不感慨地拍了拍梁思成的肩膀,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答,一锤定音。
![]()
周总理和建筑专家就北京规划问题讨论
历代帝王庙牌楼最终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命运,梁思成先生只能掩面而泣。
在拆除运动中,损失最大的可能就是巍峨的北京古城墙了。
北京的城墙,历史悠久,多次变迁。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更迭,最终定于明代。城墙全长35公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顶阔五丈,设门十六座。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城墙却成了封建延续的表现,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不拆城墙意味着革命的不彻底。
但是,依旧是梁思成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北京的古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城墙,拆除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我们一定会后悔的。他建议利用城上的驰道广修花坛藤架,使之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上花园”。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保护古建筑的思想观念被认为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甚至是政治上的不正确。
在争论中,北京的古城墙一点点消失,没有毁于战火,却毁于当时的大环境……
![]()
拆除中的北京城墙
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梁思成站在支离破碎的北京城墙下老泪纵横。最终,满脸泪水的他从城墙上扒拉下一块印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窑户孙紫东造”的城砖,把它艰难地背了回去。
他要永远地留着这块砖,告诉他的子孙后代,北京的城墙是什么样子,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因为他知道,再也不会有城墙了。
随后短短的十来年时间,北京就超越了天津,甚至超越了上海,成为仅次于沈阳的中国第二个重工业中心。
北京城区人口也随之急速膨胀,从建国前的200多万,迅速增加到1960年的700万。
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和人口的骤增,北京的古建筑几乎被拆除殆尽。残余的古城墙也在1969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个最高指示出来后,被拆除殆尽。
![]()
60年代北京
值得讽刺的是,短短的50年之后,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重建了永定门。
然而,就像林徽因说的,重修的再怎么精美都只不过是赝品,将来一定是要后悔的!
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70年前来看,新中国面临的头等大事是如何让人民填饱肚子和怎样反抗外部军事威胁。因此对古建筑的保护,变得可有可无。
但是,现今我们国家富强了,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两个大难题,拆除的古建筑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它们所代表的那段历史,没有了实物的支撑,就很难给后人留下具体的印象。
![]()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每念及此,我们都应该对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深深地致谢,没有他们的坚持不懈努力,恐怕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美景更少。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还是拆除,还是让历史来判断吧。
如果您喜欢,请关注点赞和评论,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