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兵我无论如何都要定了!千万别给我分到其他部队去。”
“你们东北那边天寒地冻的,这孩子一心想考军校,去那边可能会不适应。我对他另有安排。”
“您放一百个心,我接他到部队就让他当新兵连文书。”
这段火药味十足的对话,发生在我们乡镇武装部李部长和来自辽东某炮团的接兵于连长之间——而他们争抢的对象,正是当年一心想参军入伍的我。
我出生在1971年,是个农村娃。1990年底,怀着对军营的向往,我毅然辞去了当时令人羡慕的教师工作,说服了父母,报名参军。
接下来的体检、政审,我都顺利通过。那时,于连长和李部长一起走访我们乡12个预定新兵家庭。我是当年全乡唯一一个大专毕业生,当他们来我家家访时,了解到我是师专刚毕业的教师,文化基础不错,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
于连长听说我钢笔字写得好,当场拿出纸让我写几行。我提笔写了半页行楷,赢得两位领导连连称赞:“像你这样的水平,到哪儿都是人才!”
就在这时,两人为我争执起来。李部长说:“说实话,我不忍心把咱们乡的高材生送到冰天雪地的北方,怕埋没了人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于连长性格豪爽,当场保证:“我让他当文书,给他充足时间复习考军校。”正是于连长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李部长。
穿上军装后,在前往部队的火车上,于连长就任命我为新兵班长,负责全县30多个新兵的整队和管理工作。
到达辽宁部队后,新兵连成立,于连长兑现承诺,任命我为“第二文书”。除了参加新兵训练,我还协助老兵文书出黑板报、写总结材料、制定训练计划等。
1992年4月,因表现突出,我被调到政治处担任战士报道员。在接下来的30多年军旅生涯中,我带着亲人的期望,在部队百炼成钢,考上军校,毕业后回到原部队任宣传干事,从指导员、股长、政治处主任,到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师职干部,最终转业到省厅任二级巡视员。
时光飞逝,如今我已年过半百,两鬓染霜,历经人生起伏,也尝过世间繁华。我永远感激生命中的贵人——善于识人用人的于连长,是他的坚持让我走好了军旅第一步,在部队一路奋进,彻底改变了命运。
人生的转折,往往始于某个被“争抢”的瞬间。于连长当年那句“这个兵我要定了”,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双托起我人生的手。那个冰天雪地的辽东,最终成了我淬火成钢的热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