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余开永济渠”,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流淌千年的人工大运河从此拉开了改变北中国命运的序幕。
这条起自黄河,北达涿郡的人工水道仅用一年时间便完工,创造了古代工程史上的奇迹。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
永济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白沟。彼时,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黄河的一次决口冲刷出一条名为"宿胥故渎"的河道。洪水退去后留下的白色贝壳,让这条河道有了"白沟"的雅称。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后,曹操为进攻袁氏根据地邺城,需解决军粮运输问题。
于建安九年(204年),遏淇水入白沟。白沟向北连通清河,形成了河北地区的水运干道。《水经注》中记载:"淇水右合宿胥故渎...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开凿平虏渠,引滹沱水入泒水。
也是在这一年,泉州渠开凿,由泃河口凿入潞水,并以通海。这条运河与平虏渠相连,进一步完善了北方的水运网络,便于物资运输。
与此同时,新河开凿,从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一直流到今滦县之南合于濡水,方便北征乌桓。
建安十八年(213年),利漕渠开凿,从河北广平县东南和大名县西北的罗勒城附近引洹水,至河北曲周县东南的斥漳县南与漳水会合,沟通了洹水和漳水。
这几条水道最初为军事目的而开凿,却在后世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炀帝三次征辽,调动军队总数超过两百万,永济渠给予巨大支撑。
时间来到唐代,永济渠成为河北地区的主要运道,它将河北、山东两大粮仓的物资源源不断输往关中与西北边塞。史学家统计,唐代前期每年通过永济渠北运的粮食就达百万石之巨,成为维系大唐帝国统一的重要命脉。安史之乱后,大运河漕运系统几近瘫痪,。
五代时期,大运河局部维持通航,但魏州的枢纽地位渐行渐远。
而这时候,山东临清,其重要的运河枢纽地位逐渐凸显。
金元时期,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大运河最终远离洛阳,被裁弯取直。
元代以来,随着会通河、通惠河等新航道的开通,永济渠迎来全新命运。原本独立的御河被纳入大运河体系,成为南运河的一段。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
明清以来,伴随着水源变迁、河道淤塞,永济渠逐渐退化为卫河支流。
1902年,清政府颁布停漕改折令,永济渠漕运时代结束,沿线城市很多繁华不再。
但是,永济渠的历史功绩远不止于漕运。
从整个地理空间来看,永济渠的开凿,使原本各自入黄的支流形成了统一的海河水系,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条河流,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
从军事动脉到漕运干线,从独立水系到运河支流,永济渠创造的流域治理模式,至今仍影响着华北平原的水利布局。今天卫河两岸,依稀可见的古堤遗址仍在诉说着这条运河昔日的辉煌,也承载着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