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任安定 郭勇刚 段佳瑶)清晨的阳光刚漫过田埂,印台区广阳镇上马村的联福种兔养殖场已响起窸窣声。青年养殖户杨利军蹲在兔舍前,双手轻柔地托起一只母兔,指尖在腹侧细细探查。“摸到了,有小肉球感,这窝稳了。”他低声一笑,额角沁出的汗珠闪着微光。
这一幕,是乡村振兴浪潮中最具温度的注脚——一只只萌动的小生命,正从归乡青年的掌心孕育而出,悄然撬动着沉寂多年的山村经济。
曾几何时,杨利军也是万千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辗转城市多年,他始终牵挂着家乡那片黄土地。2023年,随着政策东风吹遍乡野,他毅然打包行囊,回到上马村,一头扎进肉兔养殖的创业之路。
“没人教,只能自己啃。”从零起步的艰难历历在目。为建棚选址,他踩着泥泞走遍荒坡;为引进种兔,他自费赴外地考察学习;为掌握技术,他请来专家手把手指导,白天实操、夜里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6月,养殖大棚落成,首批法国伊拉种兔顺利入栏。两个月后,兔场实现首次盈利。“那一刻,感觉所有的熬夜和失败都值了。”杨利军说。
如今,养殖场存栏种兔达400只,年出栏肉兔2万余只,年纯利润稳定在15万元左右。杨利军通过培训和自学,采用“四十二模式”繁殖法:母兔怀胎30天,产后休息5天,第6天起用16小时光照催情7天,实现了发情、配种、产子、出栏“四同步”。
“这不是啥诀窍,全靠摸清了兔子的生长规律。”杨利军解释,“让母兔恢复充分,体质好了,产仔率自然高,疾病也少。”这套模式不仅提升了繁殖效率,更大幅降低了养殖风险。
兔场渐入佳境,杨利军的目光已投向更远。他计划扩建场地,将种兔规模提升至2000只以上,并探索“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肉兔产业。
在上马村,杨利军的名字已悄然成为“归雁经济”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片热土,有人咨询养殖技术,有人商议合作可能。昔日沉寂的山村,正因一群“归巢雁”的振翅,焕发出蓬勃生机。
田野无言,却见证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当青春与乡土重逢,当梦想与实干交织,一只只跃动的白兔,正驮起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广袤大地上奔向丰收的明天。
编辑:杨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