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捐献自己的遗体,为社会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贡献,也算是我为医学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这是我市家住晟泰一品的汪立老人温暖的愿望。8月25日中午,78岁的汪立老人没能抵抗住病魔的折磨,永远地走了。然而,她对社会的爱,却依然在延续。
当天,汪立的女儿张铃遵照老人的遗愿,捐献出她的遗体。在遗体捐献告别仪式现场,市红十字会、市人民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的工作人员与家属等,在现场一起默哀、鞠躬,向老人致以敬意。女儿张玲回忆起母亲的过往,眼眶红了:“我母亲7、8岁的时候,外婆就因病去世了。那一刻,她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也就是从那时起,她立志学医,想拯救很多像她母亲那样的病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汪立出生在哈尔滨,多年来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持续深耕,曾被国防科工委等多个部门表彰奖励 。 1973年,汪立出现反复低烧,几经辗转求医,确诊为红斑狼疮,长时间的就医经历,她与医生、护士产生了深厚的情谊。2018年,汪立感觉自己的病情逐渐严重,便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我们都是在党的教育下长大的,也很受党的关怀。 我们也老了,也会生病。所以 我们夫妻私下互相沟通了,决定把身体捐献给国家。 ” 汪立的 丈夫张正岐 告诉记者。
因为工作、身体原因,汪立未能实现自己的学医梦想,但她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长期的就医经历,影响着女儿张玲。在填报志愿时,张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如今已成为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玲感慨地说:“母亲对我的工作生活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和触动,我也体会到作为一个慢性病病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在我的行医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患者提供便利,也想方设法为患者解决问题。我觉得就是互相信任、互相扶持的医患关系,才能得出一个更好的结果。”
当生命行至终点,用另一种方式开启新生。这是人类博爱精神的彰显,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目前,我市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近百人,实现遗体(器官)捐献33人。
来源:融仪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