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上海师范大学杨婷教师团队凭借《AI时代的教育:原理与方法》课程斩获一等奖。当聚光灯打在这位身着简约套装的青年教师身上时,她身后的PPT正闪烁着学生用AI生成的教育场景。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38年教龄的老教授带着青年教师,将“师范”二字融入代码与算法的生动注脚。这场国家级赛事的突破,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所坚守师范底色七十余年的高校最动人的精神密码。
在徐汇校区的物理系实验室,张毅教授刚结束南极中山站的空间监测项目,转身就站上《普通物理学》的讲台。这位被央视《朝闻天下》报道的科研尖兵,坚持用射电望远镜的数据教学生理解“光的干涉”。
这样的教师画像,在上海师大俯拾皆是:全校2236名专任教师中,1220人拥有高级职称,350余名兼职教师里既有基础教育一线的特级教师,也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专家。
更特别的是,这里的大多数教授还在坚持为本科生授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教授们甚至会在课间掏出手机,给学生看自己带教的附中班主任日记。这种“教学研一体”的师范基因,让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接力。
这种传承,让上海师大的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上海高校一流课程充满生命气息。教育学部的《教育心理学》课上,学生不仅要分析经典案例,还要在附属小学的教室里进行实战演练,90余所附属学校构成的实践网络,让每个师范生在大三就能拥有500课时的一线教学经验。这些浸润着师范匠心的课程,正在重塑教育的模样。
漫步校园,随处可见“师范”的具象化表达:校训石旁的“师道永恒”雕塑,是 1982届校友、全国模范教师张丽莉捐资修建的;校史馆里,1954年首任校长廖世承的教案手稿,与2025年杨婷团队的 AI 课程设计图并列展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诠释着上海师大对“师范”的独特理解——它不仅是教师技能的训练,更是教育精神的血脉赓续。
就业数据,见证育人成效。2024 届本科毕业生中,46.00%学生入职教育行业,超八成教育行业就业者投身基础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思政课写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带着 AI 教具奔赴西部课堂,个体成长背后,是中国师范教育本真模样。
如果你也想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想在课堂上传递知识与热爱,让青春和“师道永恒”撞个满怀。上海师范大学正敞开大门,等你来续写属于你的师范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