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西安石油大学 “碳路者” 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宁陕县渔湾村,实地调研当地林业碳汇发展情况,与村干部、企业代表及村民深入交流,并开展林业碳汇知识宣传活动,解锁这个深山村落依托绿色资源实现蝶变的 “生态密码”。
初见渔湾:绿色发展绘就乡村新貌
上午 8 时许,实践团成员抵达渔湾村,村口宣传牌上 “林业碳汇引领绿色经济” 的字样格外醒目。早已等候在此的村书记罗书记热情接待了团队,尽管村长因事未能陪同,但提前做好了详细调研安排。
在村口的发展历程宣传牌前,罗书记向团队讲述了渔湾村的 “逆袭故事”:“几年前,这里还是个‘有山有水没出路’的穷山沟,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民住着破旧房屋。” 而如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村干部带领村民,通过土地整改、系统化人工种植、林业 + 旅游融合发展等举措,渔湾村已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致富村。谈及村庄变化,罗书记眼中满是自豪:“我们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蹚出了金山银山的路子。”
(图1 村书记带领团队实地考察)
实地探访:林业碳汇的 “渔湾实践”
沿着整洁的村道深入村落,一块实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的电子屏引人注目。“这是我们的‘生态成绩单’,” 罗书记介绍道,“渔湾村的天然林资源是最大财富,我们通过严格保护让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这块屏既是向游客展示‘天然氧吧’的底气,也让村民更有获得感。” 据了解,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渔湾村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吸氧” 度假,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图2 负氧离子监测电子显示屏)
途中,一座在建的特色小桥引发团队好奇。罗书记解释,这座桥在规划时就严格遵循 “不占林地、不毁生态” 原则,建成后将便利林业资源管理、改善村民出行,并提升游客体验,“让生态资源更好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才是林业碳汇的活学活用。”
针对团队关心的 “碳票交易” 问题,罗书记坦言:“目前虽未开展碳票交易,但我们始终坚持‘不占林地搞发展’,利用闲置宅基地和荒地发展绿色种植,通过林业碳汇衍生经济价值的思路从未改变。” 他介绍,村民可通过参与水稻种植、林业管护、旅游服务等获得报酬与分成,形成 “保护生态得收益” 的良性循环。
深度对话:从生态优势到经济价值的转化
在村内的乡土咖啡馆,实践团偶遇渔湾村融资建设公司项目总监薛蓉老师,围绕林业碳汇的具体实践展开座谈。薛老师以 “零化肥水稻” 为例,详解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依托林木固定的碳氮资源,我们实现水稻原生态种植,不仅吸引朱鹮等珍稀鸟类栖息,更让‘渔湾大米’成为畅销生态产品,村民从种植到销售全链条获益,这正是林业碳汇的生动实践。”
(图3 与运营总监薛蓉老师的谈话)
当被问及是否计划为农产品添加 “碳标签” 时,薛老师表示:“目前规模尚小,未来成熟后将考虑引入碳标签,让生态价值更直观体现,进一步推动林业碳汇产业化。”
村民心声:生态致富带来满满幸福感
离开村委会后,实践团成员分组走访村民家庭,向村民普及林业碳汇知识,倾听他们的发展感受。“以前住土坯房,现在盖起小洋楼,全靠这满山的树和清新的空气,” 一位老婆婆拉着队员的手感慨道。村民李大叔则回忆:“过去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靠生态旅游和绿色种植,不少年轻人回来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图4 与村民的谈话)
经过宣传讲解,原本对 “林业碳汇” 概念模糊的村民们纷纷表示,将更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跟着书记干,守好这片山,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村民们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认同。
此次渔湾村之行,“碳路者” 实践团深刻感受到林业碳汇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动能。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说:“渔湾村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这里的经验值得更多山区村落借鉴,这也是我们此次调研宣传的意义所在。”
(图5 碳路者团队合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