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攥着一块价值四千万的玉料,该怎么把它“榨”出最大价值?这恐怕是不少玉友老哥日夜琢磨的大事。
一块天价和田玉原石摆在眼前,第一反应肯定是:怎么切?怎么分?取镯子?切牌子?做摆件?还是干脆车珠子?那剩下的边角料又该怎么处置?
这简直是一道烧脑的数学题,一边是成本,一边是效益。而这时候,玉雕行当里最见功夫的环节——“解料”,就显出它的重要性了。
“解料”,也叫“拆料”,说白了就是把玉料筛选之后,科学合理地分配每一块可用之材。说实话,这事儿很多玉雕师都头疼,甚至无从下手。
常见的解料方式,大致分两种:
第一种,是“看料下刀”。料子本身有裂,就得顺着裂隙先分开,再根据玉石的形状、白度、细度等等,一步步设计、加工。
另一种,就是按客户需求来切分。比如明确要出手镯、车珠子或做牌子——但这通常得是料子比较足、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敢这么干。
一块和田玉原石到最后能成品的部分,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几公斤的大料,切完磨完只剩百来克,再正常不过。
也有些原石外表看着唬人,十几斤重,结果切进去——裂、僵、棉、脏沁全来了,真正能用的也就几十克。所以说,玉料解料,每一刀都是心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块黑皮料,背面带僵又带老裂,白度还行,肉质未知……第一刀从哪下?老师傅会先找石筋明显的地方开切。上半部分僵少裂少,尽量保留最大化,横向一分为二。
切开来两边有黑皮色沁入,肉发青,上半部分足够厚实,完全可以做个大气摆件或手把件。
再看这料子,表面棉、裂、黑沁一目了然,但老师傅能看出来:有些裂只是浅层,没伤到肉,棉也只是聚花而已!这时要先分裂、去脏、剔沁——用行话讲就叫“挖脏去绺”。
清干净之后,再按之前勾画好的位置图慢慢切。这时候你再瞅,是不是顺眼多了?黑脏也少多了。
切料一定要稳、要准,尤其小料,一刀歪了,可能一块标准牌子就没了。有些沁色、石花其实很好处理,关键还是看下刀的把握。
所以说,解料靠的是经验,是眼力,更是对玉料内外情况的预判。一块料,到底适合做观音、切牌子,还是随形做把件?拿起料子的那一刻,就得有数。
初入行的玉雕师傅,往往没机会碰高端料,得从简单的开始练,慢慢学看料、分析料。可以说,懂得解料,比雕刻本身还重要。
如果说解料人是军事家,玉雕师就是前线作战的——真正决定战局的,还是战略。
越是好料,越不能轻易动刀。顶级材料优先做收藏级作品,其次才做雕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精品那么贵的原因。
很多人都听过“玉不琢,不成器”,但其实从开采、切料、磋形、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大学问。玉器的诞生,凝聚了无数从业者的日日夜夜。
所以啊,各位玉友老哥,珍惜你手中每一块来之不易的玉石吧。如果你也对和田玉的行情、收藏、鉴定感兴趣,欢迎关注御府君,咱们一起聊聊玉、品品料,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