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一、缘起:十五年的图纸,十年的非洲种子
十年前,作为参与中资援非项目的建筑师,我在多哥的工地上第一次触摸到这片土地的脉搏。烈日下的混凝土浇筑、当地工人用民族语言哼唱的号子、沙漠与海岸线交织的原始景观……这些碎片在记忆里沉淀十年,最终在2025年这个“出海大年”破土而出。
当国内工作室业务趋于平稳,那颗关于非洲的种子却开始疯长。我深知:建筑师的价值不仅是设计空间,更是搭建人与机遇的连接通道。
这一次,我决定亲手绘制一幅比建筑更宏大的蓝图——成为中非资源的“基础设施构建者”。
二、30天,我在非洲撕掉了所有的想象标签
这一路,从广州飞成都转机,经迪拜中转,落地多哥时,我攥着皱巴巴的行程单,突然慌了:语言不通、资源空白、连“当地怎么租辆车”都要问中铁14局的朋友——这和我想象的“考察”完全不一样。
但30天后,我和搭档记满了两本笔记本,WhatsApp存了200多个本地联系人,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正在生长”的非洲:
1. 多哥:在豪华酒店售楼部里读到的“出海密码”
中铁十四局的朋友带我们看了他们开发的楼盘。售楼部没选在市中心,反而设在二月花酒店和Sawakawa酒店大堂——后来才知道,这两个酒店是欧洲游客的“落脚点”,当地在外经商的人回多哥,也爱挑这里聚会。售楼小姐说,他们的客户70%是欧洲度假客,30%是“归乡置业的成功人士”,户型设计特意加了“海景阳台”和“独立厨房”。
眼前景象颠覆认知:欧洲游客与非洲侨商围着沙盘咨询海景房,销售员流利切换法语/英语讲解户型——这酒店竟是中资房企的非洲营销前线!精准拿捏目标客群的生活习惯,不过如此。
2. 贝宁:环海公路旁的民宿与经济曙光
我们借住在海边民宿。老板娘是位有故事的姐姐:20年前来非洲,先在赤道几内亚做外贸,后来跑遍加蓬、贝宁“找关系”,甚至认识加蓬总统弟弟。她指着窗外的在建公路说:“这条环海旅游公路修通后,威达(我们住的镇)会成为下一个‘旅游枢纽’。”民宿一楼租给当地人收租,二三层做民宿,二楼大厅摆着会议桌——她甚至想过:“以后中国游客多了,能不能在这里办点小展会?”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她的成功,并不仅仅是靠“关系”这张网兜住机会——那些人脉、信息、资源,不过是她用来接住需求的“工具”;真正的底气,是她始终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把“别人没说出口的期待”,变成了“民宿里的大厅会议桌”“分租给当地人的一楼空间”“盯着在建公路的未来规划”。
3. 尼日利亚:在拉各斯看华人“韧性生长”
在尼日利亚,我们入住了一家华人老板的民宿。她的创业故事简直是教科书级的:本是被亲戚叫来“看几个月店”,没想到过来后遇上了疫情,亲戚自此再也没回来拉各斯,她只好自己扛下民宿。2021年,原业主将民宿房子拍卖,银行限定她3日内搬出。这次事故后她没回国,而是去另一家民宿当前台;后来尝试自己开民宿,从被客人投诉“卫生差”到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从只会“等客上门”到和当地旅行社合作拉客——她描述这些时语气平静,但我深知异国他乡的艰辛有多重。
更震撼的是,她在拉各斯看了200多块地,正盘算着“盖自己的民宿集群”——她说:“中国人的生意要做长久,得有自己的根。”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扎进我心里。
三、转身:为什么我选择成为“引路人”?
当我们拖着行李箱穿越贝宁-尼日利亚边境,在颠簸土路上切换五趟车时,我清晰看到出海者的困境:
语言屏障、政策黑箱、资源孤岛——90%考察团在“抓瞎”中错失商机。
国内的市场已经足够成熟,而非洲的“早期红利”才刚刚开始——那些想出海的企业,需要的不是“我告诉你非洲有多好”,而是“我能帮你找到当地的售楼处、靠谱的物流商、懂中文的律师”;那些想“看看世界”的个人,需要的不是“我帮你规划路线”,而是“我能陪你见当地创业者,听他们讲真实的生存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