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0年那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垃圾围城》吗?那时,我们还在担心,垃圾堆积成山,城市将被垃圾“围困”。
可是,今天的中国,却出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垃圾紧缺!江苏三成焚烧厂因为垃圾不够而停工,河南商水甚至跑到外地去抢垃圾。
这种极大的反转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
告别"洋设备"依赖症
90年代时,深圳、广州这些城市想建垃圾焚烧厂,只能全套从欧美日本进口设备。效果确实不错,垃圾烧了还能发电赚钱,但价格让人咂舌——一套设备动辄上亿元,只有最富裕的城市才玩得起。像上海浦东垃圾焚烧厂,总投资就达到6.7亿元。
这种"贵族式"的垃圾处理显然不现实。中国有这么多城市,都被垃圾围困,总不能都掏这么多钱买洋设备吧?
转机出现在1998年。国家拿出100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研发自主可控的垃圾焚烧设备。这家公司不是简单地"造个炉子烧垃圾",而是系统性地解决了垃圾焚烧的技术难题。
![]()
中国垃圾和外国垃圾不一样——水分高、热值低,外国设备不加煤粉根本烧不动。重庆三峰研发的往复式逆推倾斜炉排炉,实现了垃圾不经分选就能自行稳定燃烧。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FAST技术,专门对付垃圾焚烧时产生的剧毒物质二噁英:先把垃圾迅速加热到1100摄氏度裂解二噁英,然后快速冷却到200摄氏度以下防止新的二噁英生成。
最关键的是整套设备只要进口货的一半。重庆同兴焚烧厂采用国产设备,总投资仅3.2亿元,比上海那套便宜了一半多。
![]()
技术国产化的威力很快显现出来。2010年全国只有104座垃圾焚烧厂,到2023年猛增到925座,占全球总数近一半。中国一年能处理2.3亿吨垃圾,而全世界垃圾焚烧厂总共才2100家。
到了2015年前后,中国环保企业开始反向出口设备了。现在天楹在越南、康恒环境在乌兹别克斯坦、光大环境在越南都有项目,中国的垃圾处理技术已经成了出海新名片。
![]()
让垃圾厂变成"印钞机"
2016年,国家明确要求到2020年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占总处理能力的50%以上。有了政策目标,各地就开始大干快上了。而且那时候正是房地产高速发展期,大家都这么想:建垃圾厂得留点余量啊,过几年房子多了,垃圾肯定也多,不如一步到位建大点!
结果房地产一降温,垃圾供给就跟不上了。浙江磐安县焚烧厂设计处理能力300吨/日,实际只能处理170吨。但更重要的是,国家把垃圾焚烧厂设计成了一门好生意。你想想,一个垃圾焚烧厂能赚多少钱?
![]()
首先是建厂补贴,国家"先建后补",处理量越大补贴越多。然后是垃圾处理费,政府按每吨130元支付处理费,而且给30年特许经营权,等于是铁饭碗。最厉害的是电价补贴——居民用电才四五毛钱,垃圾发电上网电价统一六毛五,而且享受15年!
算笔账:一个年处理100万吨垃圾的焚烧厂,卖电能赚1.8亿,垃圾处理费1.3亿,一年妥妥赚3个亿。而且炉渣里还能回收铜铁铝等金属卖钱,剩余炉渣还能制砖——一吨炉渣能生产315块标准砖。
![]()
这种"印钞机"模式很快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先有补贴让企业有利润,资本发现赚钱就纷纷入场,然后竞争激烈开始卷技术、扩产能,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技术升级后不用补贴也有利润,接着就出海——这完全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成功路径在环保领域的重现。
分类回收释放新空间
垃圾焚烧能力上来了,但效率还能进一步提升。过去垃圾都混在一起,有价值的东西利用不出来,湿垃圾还影响炉温,塑料增加二噁英处理负担。
![]()
2019年开始的垃圾强制分类解决了这个问题。纸张、金属、塑料这些可回收物被分离出来,送到再生资源加工厂重新变成生产原料。厨余垃圾进入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沼气、生物柴油或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像废电池、废荧光灯管由专业危废处理单位安全处置。
剩下的其他垃圾才送去焚烧。这样搞虽然让焚烧厂处理量下降了——上海强制分类后入炉干垃圾减少20%,北京朝阳区焚烧厂接收量也下降25%,但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了。
![]()
现在的问题是垃圾处理能力太强了。全国垃圾焚烧厂如果满负荷运行,一年能处理4亿吨垃圾,但中国一年垃圾产量刨去可回收物也就2亿多吨。于是出现了"垃圾供不应求"的奇观。
江苏90座焚烧厂中30%因垃圾不足被迫"开三停一",浙江温州焚烧厂设计产能1万吨/日,实际只处理7000吨。最搞笑的是湖南两家垃圾焚烧厂给物业公司付"介绍费",每吨垃圾50元回扣,还有河南商水跑到外地抢垃圾。
![]()
"现货垃圾"不够,一些地方就打起了"库存垃圾"的主意。广东中山市开挖焚烧了45万吨填埋垃圾,浙江金华市开挖了26万吨。但开挖不当容易造成甲烷泄漏、臭气污染等二次污染,所以2022年生态环境部专门出台标准进行规范。
中国垃圾不够了,但世界上垃圾多得是。2021年中国禁止进口固废后,大量洋垃圾转移到东南亚,这些国家垃圾围城情况更严重。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天楹在越南、康恒环境在乌兹别克斯坦、光大环境在越南都有项目落地。中国的过剩产能正转化为全球环保解决方案。
![]()
环保危机变发展契机
面对碳排放质疑,中国选择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国森林覆盖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跃升至24%,人工林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库布齐沙漠实现6000平方公里区域绿化,曾经肆虐的毛乌素沙地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治沙成果令世界瞩目。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的表现同样亮眼。2013年至今,风电装机容量增长6倍,光伏装机更是实现了180多倍的惊人增幅。截至2024年底,全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达8.4亿千瓦,设备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
![]()
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更是显著。以北京为例,2024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0.5微克每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相比2013年增加了114天。重污染天数从11年前的58天锐减至2天,改善幅度达96.6%。
科技创新为环保事业注入新动能。农业农村部研究团队从胜利油田分离出特殊古菌,这种微生物能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石油污染物并产生甲烷。一旦技术走向成熟,全球海洋石油污染治理市场将为中国企业敞开大门。
![]()
纵观中国环保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当后者仍在"批评-辩论-再批评"的怪圈中打转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另一种可能性:将环境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用产业化思维解决生态问题。
无论是深夜运转的垃圾焚烧厂,还是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光伏阵列,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真正的环保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每一度清洁电力、每一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