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客《投资实战派》播客,聊了1个半小时,挺开心,也聊的挺嗨,录音如下,不常听播客的朋友在这里听吧。
《投资实战派》王永庆兄整理了核心问答简要文字稿,我在王兄文稿上做了增补。
财报背后的生意真相与投资陷阱:9个核心问题与深度回答
1. 从“本本会计”到“真实会计”,您的职业生涯转变带来了哪些颠覆性的认知?
饶钢: 我是个半路出家会计,本科是学技术经济,毕业就做经济评价,现金流折现模型DCF这一套,后来自学会计,1996年过的CPA,2001年下海到风险投资做投资经理,后来阴差阳错,到了大型外企制造企业做基层财务经理,期间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专业会计硕士,也算学过会计了。
2008年离开外企,到民企做董秘CFO,搞上市搞资本市场,前后经历过4家公司6次申报材料,失败过5次,侥幸成功一回。我有门讲IPO的课:五败一胜的上市之路。
在会计上,我经历了“两进两出”的独特路径。最初在设计院和风投公司,我是从外部视角看财报,认为数据就是事实,是“本本会计”。
但当我进入企业内部担任财务总监和董秘后,我发现外部人看到的财报,其实是内部人“做”出来的,充满了非对称信息和专业判断。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明白财报数据并非事物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高度抽象和选择性呈现的结果,这将构成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特点,我将其称为“会计的洞穴”,关于这个理解有兴趣,可以看我另外一本书《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
2. 您用“咔嚓大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饶钢: 这个故事旨在揭示会计世界的“非对称性”。
这个故事是这样,2004年,我刚到制造企业做财务经理,第一天上班总经理和我谈话,说我们公司财务有问题,ERP的存货和账上存货对不上,一个月差几百万。
这件事对我这个“本本”会计冲击极大,要知道我们会计有三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表表相符,这样我们看到的财务报表才商业事实一致,如果帐实都不符,你看到是什么?更让我不解的是我们那家企业是四大审计的,那时我对审计师特别是四大还是很迷信的,难道四大也看不出来?
我去找来成本主管老赵,老赵说开厂到现在好些年,存货一直就对不上,企业内部的存货账和ERP数据对不上是常态。哪账不平怎么解决?老赵说简单,月底 “咔嚓一刀”把差额扔到暂估里,实现账面平衡,下月初“咔嚓一刀”,再冲回来,每个月咔嚓两刀,o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财报的真相,我们看到的报表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专业判断”和“人为操作”的空间,并非一一对应事实。这对我来说是上了会计真实世界第一堂最重要的课。
3. 为什么说二级市场投资场景下的财务分析不能“精益求精”?
饶钢:在二级市场,财务分析是一种筛选机制,核心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效有一定质量的判断。
一级市场投资,我们讲究做深做透,要深入企业和行业,甚至找到上下游去做调研。
二级市场投资完全不同,几千家上市公司,精力有限,同时,二级投资仅能依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有限信息。
因此,我们不需要也不能“精益求精”,因为过多的细节往往是冗余信息。重要的是抓住重点找到核心线索,通过简单的常识方法,快速将分析效率从30分提升到60分、70分,发现好公司,排除公司。
我的财务分析核心方法:七看八问两分钟。七看财务数据,八问非财务信息,如果不熟悉行业再做个同行对比,最后来一个2分钟结构化总结。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几个小时就要解决战斗,做出有效判断,是继续深入还是果断放弃。
4. 您认为为什么很多主流机构分析师缺乏“常识”?
饶钢: 我确实观察到很多朋友财务分析效率不高,开始我以为缺乏财务常识,后来我与这行的精英一起做研究,很多朋友都系统学过财务,有财务常识,但是为何还做不好呢?
我觉着,主要是在学校学的都是过于理论化的“大部头”教材,例如斯蒂芬·佩因曼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估值》,好不好,非常好,做财务分析的朋友都应该读一读,领会其中的逻辑和思路。但是现实分析好不好用?非常不好用,原因是,这些教材在理论上逻辑上很好,但在方法模型都很“重”,在现实中“落不了地”。
如果习惯于从复杂的理论框架出发,反而忽略了最简单、最基础的财务常识和商业常识,反而做不好财务分析。我发现,只要将财务常识运用得当,就能大幅提升分析效率。
5. 如何从报表数据倒推企业的商业驱动力?
饶钢: 任何分析工具都有场景,离开了场景谈工具应用都是耍流氓。投资场景下的财务分析,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析对未来做出判断。财务分析的逻辑见下图:
虽然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预测未来的财务数据,但是财务数据仅仅商业活动的表象,会计是果,业务才是因。
只有理解了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才能洞察企业未来。所以仅仅在财务数据上打转转是不够的,需要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对照循环验证。我的称之为“双循环”,即财报数据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循环验证。
特别说一句,我叫“财务分析”不叫“财报分析”,我不是要分析财报,那只是工具,只是信息,我们的目的是要理解数据背后商业活动,所以叫财务分析。
当你看到一个财务数据异常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去寻找背后的商业模式和驱动力,比如公司的战略、管理层讲话、行业趋势等。通过不断地循环交叉验证,你才能真正理解这家公司的生意是怎么做的,它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巴菲特说:任何会计报告中的数字,就其本身而言,对经济价值毫无意义。它们只是一些指导方针,告诉你如何去理解经济价值。但这些数字并不能告诉你任何实质内容。财务报表里没有现成答案,它们只是帮助你找到答案的指引。而要找到那个答案,你必须对商业有所了解。你不必精通数学,投资涉及的数学并不复杂。但你必须对商业有所了解。
6. 您是如何将企业看作一个“投入产出”模型的?
饶钢: 德鲁克有句名言,帮助我们理解企业的本质,也就理解了财务分析的底层逻辑。
德鲁克说: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
在我眼中,任何企业都可被视为一个“投入产出”模型。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是创造客户。为了服务客户,你必须有投入,而客户满意后会给你钱,形成一个商业闭环。
这个底层逻辑,就是投入产出,也是DCF(现金流折现)模型的核心逻辑。
巴菲特认为:最好的生意就是未来每年给你创造越来越多的钱而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很少地投入。
DCF的底层逻辑就是投入产出模型,如果你将企业和投资理解成投入产出模型,深刻理解这个逻辑,而不是去死记硬背DCF公式,能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7. 您的“四步分析法”具体指什么?
饶钢: 我将财务分析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七看财务数据: 通过财务数据寻找线索。
第二步,八问非财务信息: 结合公开的非财务信息(如新闻、年报、行业报告)去理解和验证这些线索。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循环验证。
第三步,同行比较: 将公司与同行业、甚至其他行业的优秀公司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洞察真知。
第四步,2分钟结构化表述: 最后,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最好写下来)清晰地将分析结论表述出来。如果讲不清楚,说明你还没研究透彻,需要重新回到前三步。
8. 为什么您说二级市场投资需要“比较”逻辑?
饶钢:在上述4步分析中,七看财务数据,八问非财务信息,双循环验证,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通常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好公式、烂公司、还是看不懂的公司。
问题是二级市场是一个选择机制, A股就有5300家公司,你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行业和公司,当你不熟悉某个行业时,你就没有常识作为判断的“锚”。怎么办?
比较是最好的方法,将你要分析的公司和行业里的优秀公司进行对比,数据一拉出来,你就能立刻发现它的优劣之处,比较之中现真知。所以4步分析的第三步是同行比较。
当然,如果你找不到同行,某家公司说我的模式是独一无二的,你就要小心了,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骗子。
9. 价值投资除了“认识世界”,为什么更需要“认识自己”?
饶钢: 投资是认知变现,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认识世界,一个是认识自己。
财务分析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分析数据、分析企业、分析行业、分析环境,寻找企业过去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此为基础洞察企业的未来,帮助我们发现好公司,排除坏公司,辅助投资决策。这是认知的第一个层次。
我们的认识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对自己认识的再次认识,成为认知的第二个层次,所谓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组合起来就有四个象限。
象限1:知识,已知的已知,我们知道自己知道;
象限2:智慧,已知的未知,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象限3:灰犀牛,未知的已知,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
象限4:黑天鹅,未知的未知,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投资是一场与自我的战斗,认识世界相对容易,但认识自己却极难。
我的另一本书《故事的力量》其实是一本心理学读物,它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化决策。就像巴菲特和芒格也曾有过情绪决策一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能心存敬畏,避免盲目和冲动。
所以,很多读者反馈,看了《简明财务分析》之后,再去看一遍《故事的力量》,联合服用效果更佳。
本文是个人兴趣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留意。
我的新书:今年已经两本!
新书《故事的力量》京东当当均有,讲故事是AI时代的必备技能,需要签名版可以联系微信号raojiaoshou9。
新书《简明财务分析》京东当当有售,需要签名版可以联系微信号raojiaoshou9
饶钢书籍:
之前读者告我《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正版买不到,我自己还有少量存书,如果需要,可以联系微信号raojiaoshou9。新书《故事的力量》《简明财务分析》,如果需要签名版也欢迎联系微信。
1.
2.
2.
3.
4.
5.
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