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华夏
中华三祖:炎、黄、蚩尤。
华夏族人文初祖是炎黄二帝,但华夏族实实在在是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九黎部落融合的结果。
炎黄部落母为姓、父为氏,称百姓,九黎部落以“黎”为氏,故称黎民,这就是黎民百姓。
两大部落联盟再向前追溯,则可追溯到西羌和东夷。
注意,这里的羌和夷没有任何贬义,仅指代上古时期生活在中国中东部的两大族群。
之所以有“羌”和“夷”的区别,并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因为他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由此诞生了两种社会形态。
西羌族群生活在北中国第二地理阶梯——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地理环境,森林草原过渡地貌,生产方式偏向于放牧。
东夷族群生活在华北平原低地和山东丘陵,相对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遍地的湖泊沼泽,生产方式偏向于渔猎。
甲骨文中,“羌”带有羊角,“夷”带有箭头,形象地传达出不同的生存方式。
后世大半个东亚民族出自羌、夷两大族群。
比如,炎黄部落出自西羌,蚩尤部落出自东夷,夏朝、周朝出自西羌,商朝出自东夷,氐族、藏族出自西羌,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各族出自东夷。
西羌族因黄土高原松软的泥土率先发展出农耕技术,获得先发优势,发展出了代表性的仰韶文化,走出了中华先祖之二的炎黄部落联盟。
东夷族率先发明了金属冶炼,代表文化是大汶口文化,蚩尤部落出自该族群。
以炎黄与蚩尤为代表的两大族群争锋,在中原融合出华夏族,进入了定居农耕文明。
未进入定居农耕的原西羌、东夷各部落被排除出华夏概念,与南蛮和北狄成为华夏四方。
自此,“华夷之辨”理论诞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成为华夏近亲民族,是华夏族继续同化的对象。
中华文明的扩展,也是把四方夷狄不断纳入“王化”的过程。
古族迁徙
华夏族扩张的过程,既是夷狄融入中原的过程,也是不服王化的夷狄外迁的过程。
站在华夏族的视角,受西北大漠和西南青藏高原阻隔,稳定的四夷外迁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东北方向。以山东为核心,向我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这是东夷族群的主要迁徙方向。
第二条,西南方向。西羌系的羌、氐沿着横断山脉向南,濮、越、苗等南蛮和东夷余脉沿着贵、湘、桂向南迁徙,它们是中南半岛除柬埔寨之外的主要民族先祖。
第三条,东南方向。百越向沿海迁徙,同时,原南岛系遗民则在百越的压力下向台湾、琉球、菲律宾等外海迁徙。今天的台湾高山族、马来群岛诸族都是南岛系民族。
至于北方大草原则混乱得多,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太强了,这里只说一个,有部分阿尔泰族群迁徙到我国东北,和东夷族群发生了部分融合交流。
所以东北民族(如满族、鄂伦春)的语言有了阿尔泰语系的成分,被划入了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和日语也有阿尔泰语系的成分。
各族迁徙印记从长相就能分辨出来。
你会发现,缅甸、泰国、老挝人长相和我们中国人太像了,甚至比部分两广人都像,这是因为他们的先祖是西羌系,和炎黄部落同出一脉。
而朝鲜人、韩国人、日本人次之,因为他们的先祖既是东夷后裔,也和他族发生了部分融合。
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群岛国家和中南半岛的柬埔寨再次之,因为他们是南岛人,和西羌、东夷古族血缘较远。
越南比较杂,北越和中国人血缘很近,但南越有南岛人基因,不能一概而论。
东北亚地缘
今天的重点是东夷族。
他们的迁徙和上古地理关系很大。
华北平原由黄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曾有长期漫流过程,无固定河道,以泰山为界,分为北部漫流区和南部漫流区。
漫流区遍布沼泽,客观上孤立了泰山和山东半岛。
从海洋(海)到泰山(岱)这一孤立区域的上古文明被称为海岱文明。
这一地区也是东夷族的核心区域。
和海岱文明地缘条件相似的还有北部的辽东半岛、南部的太湖地区。
辽东半岛的辽河文化和太湖区域的良渚文化是它们代表,二者均受海岱文明的影响。
鉴于地缘条件相似,辽东半岛方向成为东夷族的主要迁徙方向。
当我们把目光放在东北,发现和山东半岛地缘条件相似的不止辽东半岛,东北平原以南,整个长白山区、朝鲜半岛和山东的地缘很相似。
辽河下游的辽泽隔断中原方向,尚未完全干涸的松嫩古湖还是大片沼泽,东北方向是松花江和黑龙江凌汛形成的三江沼泽。
沼泽、山林、海洋、山地丘陵、沿海平原,一切和山东如此相像。
上古渔猎民族的理想生活场地。
在海岱文明完全融入中原之后,这里成为东夷各族的主场。
民族源流
东夷是中原人对东夷族群的统称。
《后汉书·东夷传》有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尔雅注疏》有云:“东夷有九种,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骊,四曰蒲饰,五曰凫臾,六曰索豕,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
前者是部落概念,后者是地域概念,因为我们看到了“玄菟、乐浪、高骊”这样的汉代古地名,也看到“凫臾(扶余)”这一古国名。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夹杂部分农耕,常以鸟为图腾。
比如,东夷族出身的商朝以玄鸟为图腾,有“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比如,凫臾(扶余)古国的名字就来源于一种水鸟——凫臾。
比如,东夷后裔女真人的图腾是一种猛禽,海东青。
按照地理特征,大兴安岭及以西草原地带,降水稀少,是游牧民族的先祖——东胡族群的领地,它们是鲜卑、契丹、蒙古的祖先。
辽泽-松嫩古泽及其东南方向气候湿润,山林湖泽众多,是东夷人的生存场所。
东夷各部落最早都以渔猎为主,但终究会向农耕过渡。
时间来到秦汉,松花江流域、辽东和朝鲜半岛因气候更加温暖,此地的东夷部落进入农耕社会,而更加冷湿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仍停留在渔猎社会。
二者产生分别,农耕的东夷成了秽貊,渔猎的东夷成了肃慎。
东胡、秽貊、肃慎,分别成为东北游牧、农耕、渔猎的部落统称。
毫无疑问,农耕的秽貊将更有机会成为东北亚主角。
从秦开始,最适合农耕的下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北部成为中原王朝直辖地。
秽貊和肃慎诸部向中原王朝进贡称臣,成为中原王朝羁縻之所。
纬度更低的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区河谷平原成为秽貊诸部族的根基所在,如辉发河、牡丹江、鸭绿江、图们江河谷,以及更小的支流小河谷。
秽貊作为一个族群,内部有诸多部族,从北向南分布有扶余、高夷、沃沮三大部族。
扶余的活动中心在松花江流域,较早进入农业社会,最先强大起来,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扶余国,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农安县。
(扶余)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土宜五谷。——《后汉书》
高夷,即后世高句丽,与扶余同族。
公元前37年,夫余王庶子朱蒙南逃至浑河流域,建立“卒本扶余”。
公元14年,卒本扶余占领了新朝(王莽政权)玄菟郡高句丽县,由此改称“高句丽”。
公元3年、9年,高句丽先后迁都国内城、丸都城(均在今吉林集安),鸭绿江流域成为其统治中心。
高句丽把河谷农业发挥到极致,他们在河谷平原耕作,山林渔猎,修筑平原城和山城双重防御体系,疆域逐渐扩张,吞并扶余和沃沮的土地,并侵扰辽东。
农耕民族都向往热量条件更好的土地,而本片区热量更好的地区无疑是朝鲜半岛。
不管是中原王朝的汉四郡治所,还是高句丽统治中心不断向南迁徙都遵循这个逻辑。
314年,趁两晋乱世,高句丽南侵带方郡,取得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将统治中心迁至朝鲜半岛。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改称高丽,668年被唐帝国所灭。
从肃慎到渤海国
肃慎作为渔猎部落过着千年不变的渔猎生活,其代表部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比如挹娄、勿吉、靺鞨。
虽然名字不同,代表部族不同,但是他们一脉相承。
随着技术进步,南部的靺鞨部落农耕成分逐渐增加,特别是高句丽灭亡后,部分高句丽余族依附靺鞨。
698年,靺鞨粟末部建立“震国”,统治中心位于牡丹江河谷平原,后世都城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牡丹江市宁安。
713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始以“渤海”为号。
渤海国靠着牡丹江河谷平原,和其他一众小型河谷平原一只脚迈入了农耕社会,但统治并不像表面那么稳固。
牡丹江流域热量条件对农耕比较勉强,地球温暖期尚可,寒冷期很容易退化回渔猎社会。
兴凯湖平原、绥芬河谷、图们江河谷情况也不容乐观。
所以,渤海国灭亡后,此地虽然出现过东夏国等割据政权,但一直不成气候。
宋元地球寒冷期,此地再度退回渔猎社会,靺鞨直系后裔女真人兴起。
结语
东北、朝鲜半岛各族来源于东夷族群,是华夏族近亲。
秽貊系和肃慎系分别是东夷族群的农耕、渔猎分支。
扶余、高句丽出自秽貊系,渤海国出自肃慎系。
上下五千年,一个都不能少。
阅读佐料:不能让半岛窃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