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嚣张跋扈却指挥不力的麦克阿瑟,在杜鲁门的怒火中黯然下台,而取而代之的则是李奇微。李奇微这个人不简单,出身在军官世家,在军事造诣上有很深的积累。但李奇微自己也清楚,看上去这个“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头衔很唬人,说好听的是临危受命,说不好听的其实就是接下个烂摊子。
彼时的美军是世界头号强国的军队,若是指挥这样的军队打赢了,算不上什么功劳。但若是打输了,那简直就是贻笑大方。麦克阿瑟丢了人,但好歹没有战败,算不上全身而退,也是有惊无险。
如今,李奇微接过了指挥权,自然要小心筹谋,避免落得个与麦克阿瑟一样晚节不保的下场。只不过,当时的志愿军气势如虹,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却能一直压着美军来打。志愿军的兵锋已经打到了汉城,即便是李奇微也没把握一定取胜。
汉城被攻下来的时候,李奇微已经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所在。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但军事素质极高,执行军事计划时贯彻得非常彻底。再加上志愿军善于运动战,尤其在夜间作战能力突出,堪称幽灵,美军若想正面打赢并不容易。
但李奇微注意到了问题的关键,一个是志愿军的补给线非常薄弱,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本来就是勉强维持,如今战线被骤然拉长这么多,相信补给肯定不能及时。另一个是志愿军随身携带的干粮,最多只能坚持战士们作战七天,七天之后只能忍饥挨饿或者撤退。
掌握了这个重要信息之后,李奇微企图以己之长攻我军之短,利用美军机械化部队的高机动性,趁我军补给断绝不得不撤退之际,展开全面的反扑。而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率先派出一支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直扑华川地区。
华川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当时算是我军的后方,处于我军补给线的关键位置。不仅粮食、武器弹药和大量军需物资要走这里运往前线。而且在华川地区,还设立了大量的兵站和野战医院,很多伤员和机关工作人员都在此地。
一旦华川地区被美军占领,就相当于扼住了我军撤退的命脉,这一幕与我军此前快速穿插迂回的打法何其相似。李奇微奔袭华川地区的战术,相当于机械化版本的穿插作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南朝鲜地区平原的机械化速度优势,对我军的威胁非常大。
与此同时,志司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李奇微有所行动之前,就提前下达了撤退命令。但问题在于,我军的补给线确实太长了,战士们的冲的太深入,即便提前意识到危机开始撤退,这件事也不容易。
正所谓冲锋容易撤军难,一旦撤军过程中被美军抓住机会追击,打乱了撤退的有序阵脚,撤退很可能变成溃退。这样的局面出现,补给断绝,弹药不足,美军机动性强等客观因素,全都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届时我军危矣。
于是,我军当时虽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撤退时并不慌乱,极具层次性。除了常规的留下断后部队以外,我军还设置了一次假装大范围紧迫撤退的计划,打算诱敌深入,再设置包围圈寻机歼敌。这一招虽然巧妙,但也是刀尖上跳舞,对于当时的志愿军而言风险极大。
于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交锋悄然在朝鲜战场上展开,华川地区成了此战的关键所在。为了破解美军的阴谋,志司将坚守住华川的任务交给了时任39军军长的吴信泉。毕竟诱敌深入的计划即便成功,也只能是暂时的打击美军,后撤的生命通道无论如何也还是要保住,否则前方输赢都必定陷入美军反包围之中。
对于这一战,李奇微准备非常充分,可谓是势在必得。但在美军陆战第一师的机械化部队来势汹汹的赶往华川地区时,原本在李奇微印象中应该是势如破竹的进军速度,却意外遭到了阻力,而且部队的攻势一停就是整整7天,完全打破了他的计划。
这样的局面出现,简直让李奇微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无论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志愿军的补给线,甚至就连志愿军后续部队的增援都计算其中的李奇微,实在是想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人能在这个时候,还能挡住美军陆战一师这么多天,硬生生抢出了让志愿军安全撤离的时间。
等李奇微亲自登上飞机,来到了华川战场上空,亲眼目睹了吴信泉的操作时,他惊讶的发现吴信泉不仅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一枪没开。这一幕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李奇微这位军事世家出身的军官认知,忍不住感慨:仗还能这么打?
原来,吴信泉当时率领的39军虽然是我军主力部队,但在连日作战之后,也已经是疲惫之师,再加上补给短缺,处于缺枪少弹的状态,想要顶住美军陆战一师这样的美军精锐部队冲击,还真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吴信泉临危受命之后,亲自在华川地区四处实地勘察。当吴信泉看到了华川水库时,顿时高兴起来,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见到这一幕,吴信泉身边的侦查科科长蔡愚刚开始没反应过来,但随后就明白了吴信泉的意图,笑着说吴信泉这是要水淹七军啊!
确实如此,华川水库的蓄水量惊人,而且地势非常高,又拥有12道闸门,若是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再同时打开12道闸门,水势定然汹涌澎湃,完全可以抵挡住美军的机械化部队。而且,水冲过的地区,淤泥遍地,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会受到限制,完全满足为我军争取大量撤退时间的条件。
当时有人提出,炸毁堤坝的瞬间出水量更足,对美军的威胁更大。但吴信泉没有同意,因为他不仅考虑战争,更考虑当地人的民生问题。幸运的是,12道水闸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吴信泉也重现了“水淹七军”的壮举,难怪李奇微也不禁发出感慨,终究是略逊一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