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黄梅戏起源的争论,竟演变成骇人听闻的“疫情诅咒”,这背后折射出的网络暴力与地域歧视问题发人深省。
2025年8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宣传视频,声称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冈市黄梅县”,并称“湖北黄梅戏派生出了安徽黄梅戏”。这一表述瞬间点燃了某些安徽网友的怒火,在社交平台上引发激烈争论。
随着争论升级,部分极端网友竟口出恶言,甚至有人发出“希望湖北再来一次疫情”的骇人言论。这种借文化之争宣泄地域仇恨的行为,不仅暴露了网络暴力的丑恶嘴脸,更践踏了在疫情中守望相助的民族感情。
01 文化之争,突发网络暴力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地方戏曲之一,其起源问题本就存在不同观点。湖北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黄梅戏起源于黄冈市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市,这早有历史定论。”
2006年,湖北与安徽的黄梅戏同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本应是两地共同的骄傲,却成为一些网络暴民宣泄情绪的借口。
在争论白热化时,个别安徽网友的评论跌破道德底线。他们不仅攻击湖北的文化地位,甚至有人抛出“希望湖北再来一次疫情”的骇人言论,完全忘记了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岁月。
02 疫情伤痕,不容恶意触碰
回首2020年,湖北尤其是武汉人民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那些艰难岁月里,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同抗击疫情。
当时确实出现过一些不和谐音。2020年3月,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马拉松组委会发布公告,声称“禁止湖北籍选手报名”。这种简单粗暴的地域歧视当即引发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质问:“湖北人民怎么了,他们在疫情期间遭受了不少苦难,到头来连健康的湖北人都不能参加比赛,组委会的良心不会痛吗?”
好在组委会很快认识到错误,撤掉规定并诚挚道歉。这表明社会主流拒绝地域歧视的明确态度。
如今竟有人借文化之争,恶意提及疫情伤痛,这无异于在民族伤痕上撒盐。这种言论不仅伤害了湖北人民的感情,也伤害了所有在疫情期间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情感。
03 网暴深渊,吞噬理性对话
网络匿名性成为某些人肆意宣泄的“保护伞”。“希望湖北再来一次疫情”的言论,已远远超出文化争论的范畴,堕入网络暴力的深渊。
这种言论背后,是对于生命尊严的极度漠视。疫情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无数家庭承受了永久的伤痛。拿这样的灾难来诅咒他人,暴露了发言者极度的冷漠与自私。
真正热爱文化的人,关注的是如何传承与发展。正如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的:“黄梅戏的起源属于学术之争,学界并无定论,也不宜定性。我们不必纠结于此,当下的重点是传承和发展,把黄梅戏事业做好。”
04 文化自信,拒绝仇恨言论
黄梅戏的美丽在于它的唱腔和表演,在于它传递的情感与故事,而不是它起源于何处的争论。
文化自信不是排他的,而是包容与共荣。湖北黄梅县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工作人员展现了这种胸怀,他们回应称不参与起源争议,“我们专注做好自身工作就行了。”
事实上,黄梅戏的发展本身就是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典范。黄梅戏从民间草台小戏发展为成熟的舞台艺术,其关键蜕变过程发生在安庆地区。它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精华,成为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剧种。
05 抵制网暴,守护网络清明
“希望湖北再来一次疫情”的言论,再次提醒我们网络暴力的危害性。这类言论不仅伤害特定群体,也毒化网络环境,破坏社会和谐。
对于这种超越底线的言论,平台方应该加强监管,及时删除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相关部门也应依法查处涉嫌违法的网络言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我们每个网民也应自觉抵制网络暴力,遇到极端言论不围观不传播,及时举报。更重要的是要理性表达观点,就事论事,不进行人身攻击,不扩散地域歧视。
黄梅戏起源之争本可以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却因网络暴力演变成令人痛心的闹剧。那些诅咒疫情重来的言论,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出个别网民内心的阴暗与扭曲。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黄梅戏起源于何处,而是如何让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无论起源于何处,黄梅戏都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优美唱段时,谁会真正在意它最初是来自湖北还是安徽呢?美的事物,从来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是选择以暴易暴,还是用理性与善良照亮黑暗?这道选择题,关乎每个人的尊严,也决定着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网络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