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农村,院角、屋檐下的场景总有几分相似 —— 几只粗陶瓦盆倒扣着破旧麻袋,掀开麻袋,棕褐外壳的土鳖在腐叶与麦麸间钻动,沙沙声成了农闲时的背景音。那时,土鳖养殖是不少农村家庭的 “轻省活计”,不用占太多地,不费太多钱,却能给日子添点贴补。可短短几十年过去,这样的场景几乎从农村消失,养土鳖的人也越来越少。
九十年代的农村,多数家庭收入紧攥在几亩庄稼地里。春种秋收的忙碌之外,农民总想着找些 “不耽误农活” 的营生。土鳖养殖恰好踩中了这份需求:旧瓦盆、破木箱就是 “养殖场”,不用专门搭棚;饲料是家里现成的 —— 磨面剩下的麦麸、菜园里老得咬不动的菜叶、厨房倒的米汤,拌一拌就能喂;技术更是简单,村里老人传下来的 “夏天遮阴、冬天盖草”,照着做就能把土鳖养活。
那时镇上的药材收购站,每季度都会开着小货车到各村收土鳖。晒干的土鳖能卖到两块多一斤,一次卖个十来斤,就能凑齐孩子半学期的课本费,或是买上两袋化肥。收购日当天,村口总能排起长队,农户们捧着布袋子,互相掂量着对方的 “收成”,眼神里满是期待。有经验的农户还会琢磨 “窍门”:把瓦盆摆在通风处,每天清晨翻捡腐叶挑出病死的土鳖,冬天把瓦盆挪到灶台边借余温,就盼着土鳖能多产卵、多成活。
土鳖养殖的冷清,是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开始的。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年轻农民陆续走出村子,到工地上搬砖、在工厂里做工,一个月能挣上千块,比守着几个瓦盆养土鳖划算得多。留在村里的老人,起初还想接着养,可身边的伙伴渐渐都停了手 —— 要么跟着儿女去了城里,要么忙着打理菜园、照顾孙辈,没精力再天天伺候土鳖。
更关键的是市场变了。过去小农户养的土鳖,靠镇上的收购站就能卖出;后来城里的药材厂开始找大规模养殖场合作,小农户的土鳖量少、品质不稳定,收购站慢慢不再下乡。即便有人还想养,也没了稳定的销路。与此同时,农村的产业也在变:家家户户盖起新楼,院角的瓦盆被电动车、农用三轮车取代;菜园旁边建起温室大棚,种草莓、反季蔬菜,一年的收入抵得上过去养十年土鳖;有的村子还搞起了特色养殖,养鸡鸭、养牛羊,收益比土鳖高得多。
如今再走在农村,很难再看到倒扣的瓦盆,也听不到土鳖钻动的沙沙声。土鳖养殖的退场,不是因为它 “没用” 了,而是农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民有了更多能挣钱、更省心的选择。那些曾经装着土鳖的瓦盆,有的被当成废品卖掉,有的被用来种花种草,成了装点庭院的物件 —— 就像土鳖养殖本身,从支撑家用的营生,变成了一代人回忆里的片段,藏着农村从拮据到宽裕的变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