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457年,大明朝,正是风雨飘摇的时候,于谦这个名字,不少人都听过,他顶过外敌,也顶过内乱,可谁能想到,最后倒在自己人手里。
可在行刑那天,刽子手却哭着喊:“大人,我实在下不了手!”
一代堂堂朝廷重臣,为何会如此悲惨?
一代忠臣于谦
说起于谦,在明朝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不是那种靠关系上位的官员,而是真材实料的能臣。
当时于谦担任兵部左侍郎,这可是管理全国军事的大官啊,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在朝廷里,于谦一直以正直闻名,说话办事从不拐弯抹角,看不惯的事情就直接指出来,这也给他树立了不少"敌人"。
最让于谦头疼的就是当时的皇帝朱祁镇,也就是明英宗。这位皇帝年轻气盛,听不进劝告。
1449年,瓦剌(一个蒙古部落)派人挑衅,朱祁镇非要亲自带兵出征。于谦和其他大臣苦劝无果,只能眼睁睁看着皇帝带着20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
结果可想而知,朱祁镇完全不懂军事,被瓦剌设计,在土木堡(今北京怀来县)遭遇埋伏。
20万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俘虏了。这场战役被历史称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
当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一片混乱。很多大臣害怕瓦剌军队打过来,主张立刻迁都南京,就是逃跑呗。
为首的就是左副都御史,此人本来就看不惯于谦,这下更是大声疾呼要赶紧跑路。
在这危急时刻,于谦站了出来。
他拍案而起,怒斥主张逃跑的官员:"国家存亡之际,我们怎能弃城而逃?这是对祖宗的背叛!对百姓的不负责任!"他的话掷地有声,让那些想逃的人羞愧不已。
保卫北京城
北京城四面楚歌,皇帝被俘,军队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局面,于谦没有丝毫退缩。他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卫北京。
首先,他力主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给人民一个主心骨。
朱祁钰登基后,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表面上看起来很尊重,实际上就是说:你已经不是皇帝了。
接着,于谦开始组织防御工作。他调集京城周边的军队,征召壮丁,很快就集结了22万人马。
他亲自检查城防,加固城墙,准备粮草,布置防御阵地。日夜不停,吃住都在城墙上。
为了鼓舞士气,于谦天天骑马巡视城墙,向士兵和百姓讲解防御策略,承诺与大家共存亡。
他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感染了所有人,北京城上下一心,决心死守。
当瓦剌军队来到北京城下,看到固若金汤的城墙和严阵以待的军队,他们没想到失去皇帝的明朝还能组织起如此强大的防御。
几次试探进攻都被击退后,瓦剌军队只好撤退。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北京城,还挽救了整个明朝。
如果当时真的逃跑了,历史可能就改写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于谦的坚持和决断。
清廉的大官
你可能会想,于谦这么大的官,家里肯定金银珠宝堆成山吧?错了!他家穷得叮当响。
于谦担任的兵部左侍郎是一品大员,在明朝的官场上属于最顶级的职位。
按理说,这样的高官即使不贪污,光是正当收入也应该过得很富足。
但于谦家中除了几件破旧的家具,就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袍和尚方宝剑——这是皇帝信任的象征,不是随便谁都能得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于谦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和礼物。
当时的官场风气很差,送礼行贿成了潜规则,但于谦坚决抵制这些做法。
有人送礼,他直接拒绝;有人想走后门,他更是严词拒绝。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于谦这个人"油盐不进",也就没人敢来行贿了。
不仅如此,于谦还经常接济贫困的亲友和下属。
他的俸禄本来就不多,再这么一分,家里自然就没什么钱了。但他从不后悔,常说:"做官是为了为民服务,不是为了发财致富。"
这种清廉的作风让老百姓非常敬佩,也让一些贪官污吏很不舒服。
特别是那个左副都御史,早就看于谦不顺眼了,更是处处找机会想要陷害他。
皇帝归来,忠臣遭殃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坐稳了皇位,但他心里始终有个疙瘩:他哥哥朱祁镇还在瓦剌手里呢!
按理说应该积极营救,但朱祁钰已经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实在不想把位置让出去。
不过,迫于舆论压力,朱祁钰最终还是派人与瓦剌谈判,想把他哥哥赎回来。
谈判过程很艰难,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瓦剌把朱祁镇送回来,明朝付一大笔赎金。
朱祁镇回国后,朱祁钰把他安置在南京,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是软禁。
朱祁镇虽然回到了祖国,但失去了皇位,心里自然不甘心。他开始秘密联络老部下,准备夺回皇位。
这时,那个一直怀恨在心的左副都御史看到了机会。
他找到朱祁镇,献上一计:"只要除掉于谦,朱祁钰就没了主心骨,到时候陛下夺回皇位就容易多了。"朱祁镇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开始筹划宫变。
1457年,朱祁镇发动宫变成功,重新登上皇位。他第一件事就是逮捕于谦,给他安上"叛国罪"的罪名。
所谓的"叛国罪"就是说于谦当年拥立朱祁钰为皇帝,背叛了真正的皇帝朱祁镇。
这完全是颠倒黑白!当时如果不拥立新皇帝,整个北京城可能都保不住啊。
于谦被关进大牢,受尽折磨,但他始终不认罪。他知道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无愧于心。
审讯中,于谦只说了一句话:"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说,我死不足惜,但我的清白名声必须留在世上。
最后一刻,全城为他哭泣
1457年8月,于谦被押往刑场。
消息传开后,北京城的百姓纷纷赶来送行,街道两旁挤满了人,很多人痛哭失声。
他们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是他保住了北京城,救了千千万万人的性命。
到了刑场,于谦面不改色,神态自若。
执行死刑的刽子手跪在地上,哭着说:"大人,我实在下不了手啊!您是救了北京城的大英雄,怎么能这样对您!"
于谦安慰他说:"你只是奉命行事,不必自责。"刽子手含泪完成了任务,事后因为内疚,回家上吊自杀了。
就在于谦被处决的同一天,朱祁镇派锦衣卫去抄他的家。
锦衣卫冲进于谦家,却发现屋内空空如也,只有几件破旧的家具和墙上挂着的蟒袍与尚方宝剑。
这些都是皇帝御赐的,代表着至高的荣誉。锦衣卫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堂堂一品大员,居然家徒四壁!他们默默退出,不忍抄这样的家。
当锦衣卫向朱祁镇汇报情况时,朱祁镇也愣住了。
他没想到于谦这么清廉,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为时已晚,于谦已经死了。后来,朱祁镇经常做噩梦,梦见于谦向他讨公道。
于谦死后仅仅4个月,那个陷害他的左副都御史就因为其他罪名被下狱,最终死在了家乡,可谓现世报应。
而当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终于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追赠太傅(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卿),将他的遗骸迁葬到西湖边上。
几百年过去了,于谦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他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激励了无数后人。
《——【·结语·】——》
于谦的故事告诉我们,正直和忠诚不一定能换来好结果,但能留下清白的名声。
他用生命捍卫了民族气节,虽然当时遭遇不公,最终还是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感叹:真正的英雄,或许生前会遭遇不公,但绝不会被历史遗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