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 “惠民超市” 总是热闹的,收银台的扫码声、蔬菜区的讨价还价声、员工间的寒暄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烟火气的曲子。七点刚过,玻璃门被推开,一阵淡淡的栀子花香随着冷风飘进来,正在整理货架的刘雯抬头,眼睛立刻亮了:“林姐好!”
她的声音刚落,收银台的张桂兰、水产区的王建国,甚至正在挑土豆的几位老街坊,都齐刷刷转头,异口同声地喊:“林姐好!”
被称作 “林姐” 的林曼君,穿着一件豆沙色的真丝旗袍,领口别着颗珍珠胸针,手里拎着个米白色的鳄鱼纹手袋,高跟鞋踩在瓷砖上 “嗒嗒” 响,每一步都透着精致。她今年约莫四十岁,眼角有浅浅的细纹,笑起来时会弯成月牙,让人觉得格外亲切 —— 不是街坊邻居那种拉家常的亲近,而是带着点 “见过世面” 的温和,刘雯私下里跟同事说:“林姐身上那股劲儿,像老上海电影里的太太,特别‘海派’。”
林曼君是超市的老主顾了,可就算她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份亲切感也没少半分。那是去年冬天,她来买羊肉卷,正好遇上收银系统故障,张桂兰急得满头汗,林曼君却笑着说:“不急,我等会儿没关系,你先帮后面的阿姨扫完。” 后来系统修好,她买了 82 块钱的东西,递过去一张百元大钞,张桂兰正低头找零,她却摆了摆手:“不用找了不用找了,辛苦你了姑娘。” 说着就拎着袋子走了,留下张桂兰拿着 18 块钱愣在原地,好半天才跟旁边的人说:“这林姐也太大方了!”
从那以后,林曼君成了超市的 “特殊顾客”。她每次来都不慌不忙,会跟张桂兰聊两句孙子的功课,会夸王建国的鱼虾新鲜,买东西时从不计较价格,偶尔还会给刘雯带杯奶茶 —— 不是街边十块钱的速溶,是市中心咖啡店 38 块钱一杯的拿铁。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跟她像老朋友,连借钱这种忌讳的事,也变得 “顺理成章”。
上个月的一个周末,林曼君来买水果,挑了一串葡萄正要结账,却发现手袋里没带钱包。她略带歉意地笑了笑:“哎呀,今早换了个袋子,忘装钱了。” 张桂兰当时想都没想,就从抽屉里摸出 100 块递过去:“林姐,没事,先拿去用,下次再说。” 林曼君接过钱,连声道谢,说第二天一定还。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林曼君会来得那么 “隆重”。她依旧穿着旗袍,不过换成了宝蓝色的,还化了淡妆,踩着十公分的高跟鞋,“嗒嗒” 地冲进超市,直接走到张桂兰面前,从手袋里抽出一沓崭新的钞票,“啪” 地拍在柜台上:“桂兰,昨天借你的 100 块,今天还你。”
张桂兰愣了愣,刚想说 “不用这么急”,就见林曼君把钱往她手里塞:“这里是 1500,100 是本金,剩下的 500 算利息,麻烦你了嘛。” 说完不等张桂兰反应,转身就往外走,走到门口还回头喊:“下次有需要尽管跟我说!”
那一天,张桂兰拿着 1500 块,成了超市的 “焦点”。大家都围过来听她讲这事,有人说 “林姐也太讲究了”,有人说 “这利息给得比银行还高”,王建国摸着下巴笑:“桂兰,你这 100 块钱,比我卖一天鱼还赚得多!” 张桂兰自己也乐得合不拢嘴,后来见人就说:“林姐是个实在人,跟她打交道不亏。”
没过多久,林曼君真的找大家 “帮忙” 了。她那天来超市时,脸上带着点愁绪,跟王建国聊起,说自己在东区开了家精品店,最近要进一批货,差十几万周转。王建国一听,当即就说:“林姐,我这儿有,你要多少?” 张桂兰也凑过来:“我这儿也有几万,你拿去用!”
林曼君当时特别感动,握着两人的手说:“你们放心,我最多用一个月,还的时候肯定多给你们利息。” 后来她真的只借了 28 天,还王建国 12 万时,多给了 3 万;还张桂兰 5 万时,多给了 1 万 5。王建国拿着钱,跟超市里的人说:“林姐这人脉、这能力,以后肯定能做大事!”
这话没过多久就 “应验” 了。那天林曼君来超市,心情格外好,跟大家说自己打算开家大餐厅,“就在西区的繁华路段,楼高七层,每层都请名家设计,一楼是海鲜自助,二楼到四楼是包间,五楼是下午茶区,六楼是酒吧,七楼是露天餐厅,以后你们吃饭就不用愁了!”
她这话一出口,王建国立刻从水产区探出头:“林姐,开餐厅好啊!比开精品店有前途,你什么时候开银行啊?我肯定存钱!”
林曼君笑着摆手:“银行暂时不开,先把餐厅做好。对了,建国,你要不要投资?还有桂兰、刘雯,你们都可以投,以后都是股东!”
王建国一听,立马从柜台后走出来,做出掏钱包的样子:“投!当然投!我现在就开支票给你?”
“我也投!” 张桂兰举着手喊,“我手里还有点积蓄,都投给林姐!”
“我也投!” 刘雯也跟着说,连正在挑西红柿的赵叔、买鸡蛋的李阿姨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林姐,我们能投吗?最少投多少啊?”
林曼君笑得眼睛都眯了,说:“大家都是朋友,当然可以!多少都行,以后都是自己人。” 她还说,餐厅开业前,会给每个人发一张金卡,凭卡吃饭能打八五折,“股东嘛,肯定得是 VIP 待遇!”
没过几天,林曼君真的把金卡送来了。那卡片是金色的,正面印着 “曼君轩” 三个烫金大字,背面还有林曼君的签名,摸起来质感十足。刘雯拿到卡后,跟同事炫耀了好几天,张桂兰更是把卡放在钱包最里面,逢人就说:“我以后去‘曼君轩’吃饭,八五折!” 王建国还跟林曼君约好,开业那天要带全家人去,“给你撑场面!”
可从那以后,林曼君就很少来超市了。一开始大家还说:“林姐肯定忙着装修餐厅,肯定特别累。” 张桂兰想打电话问问进度,可拨过去,要么是关机,要么是 “您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王建国不放心,特意开车去西区的繁华路段找,一条街来来回回开了三四趟,问了路边的店家,都说没见过要开七层餐厅的,更没听过 “曼君轩” 这个名字。
这下大家慌了。一开始只是私下里嘀咕,后来张桂兰忍不住在超市里问:“你们谁最近见过林姐啊?我打电话一直不通。” 这话一出口,大家才纷纷说自己也联系不上她。更让人心慌的是,当大家说起借钱的事时,才发现每个人都不止借了当初那点钱 —— 王建国除了之前的 12 万,后来又借了 20 万;张桂兰借了 5 万后,又追加了 8 万;刘雯把自己攒的 3 万嫁妆钱也借了出去;赵叔借了 8 万,李阿姨借了 6 万…… 算下来,加起来居然有 300 多万!
“你们…… 你们知道林姐住哪儿吗?” 有天晚上关店时,刘雯小声问。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了摇头。张桂兰皱着眉说:“我只知道她开精品店,可具体在哪儿也没问过。” 王建国叹了口气:“我连她家里有什么人都不知道,只听她说过有个儿子,在国外读书。”
超市里静悄悄的,只有冷风吹过货架的声音。之前提起林曼君时的热闹和羡慕,如今都变成了懊悔和疑惑。那个总是笑着的、大方的、像 “贵人” 一样的林曼君,到底是谁?她真的开过精品店吗?那七层的 “曼君轩”,是真的要开,还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幌子?
刘雯摸了摸口袋里的金卡,卡片还是金灿灿的,可此刻拿在手里,却重得让她喘不过气。超市的灯光照在卡片上,反射出的光刺得人眼睛疼,就像大家此刻心里的滋味 —— 又悔又恨,还有点不敢相信,那个总是温和笑着的 “林姐”,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