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休之前,他们是邮递员、是工人、是教师,是家庭的支柱和邻里间的热心人。他们是自己生活故事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在主动地书写着人生的篇章。退休之后,昔日生活的主角,正逐渐退隐为一块小小屏幕前的“看客”。他们的数字日常,更多地被“看什么”而不是“做什么”所定义,这种从主动创造者到被动消费者的角色变迁,构成了算法时代老年群体一种不易察的内在失落。
“平时我听小说听得多” ,“就是这个小武打片啊,反特故事片啊,就是短视频之类的” ,“主要看养生和做菜的视频”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手机的主要用途时,长辈们的回答高度一致地指向了“内容消费”。无论是抖音、快手上的短视频,还是新闻客户端里的天下大事,抑或是听书软件里的历史演义,他们的时间被动地被算法推荐的内容所填充。这为他们排解了孤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娱乐和与社会保持同步的方式。一位阿姨就表示,通过看新闻,可以“在家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
然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观看”,也带来了一种微妙的身份剥离。在算法精心构筑的信息茧房里,他们是沉默的观众,是点赞的背景板,是千百万观看量中的一个数字。他们看着视频里的人展示厨艺、分享生活、游历四方,自己却很少将镜头对准那盘刚刚出锅的、引以为傲的拿手菜。他们是别人故事忠实的倾听者,自己的故事却无人问津。这种单向度的信息流,在无形中强化了一种自我认知:“我的生活是平淡的、不值得被记录的,而别人的生活才是精彩的、值得观看的。”
当他们想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中央,尝试成为一名创作者时,却发现舞台的灯光、音响、道具,自己一样都玩不转。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技术的壁垒、对被评价的恐惧,都让他们在创作的门前望而却步。于是,“看”便成了最省力、最安全的选择。它提供了一种虚拟的参与感,让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是时代的一部分,但又无需承担表达可能带来的任何风险。
这种身份的退隐,其深远影响在于,它阻碍了长辈们通过“自我叙事”来构建和确认当下生活意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体现的。当讲述的通道被阻塞,当他们习惯于用别人的故事来打发自己的时间,他们的主体性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他们依然是家庭中慈爱的长辈,是社区里和蔼的邻居,但在广阔的数字世界里,他们却成为了面目模糊的“用户”,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性光彩,都被淹没在算法推荐的喧嚣洪流之中。
作者:林奎、陈昊南、孙颢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