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马河的北京房山段出发,沿着河岸一路开到河北野三坡段,走完这样一段近百公里的路程,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巡护员需要花掉将近十个小时。
8月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繁殖期已经结束,当年出生的幼鸟基本结束巢穴生活,进入独立前期。关注黑鹳幼鸟的离巢情况,是巡护员在这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近期,记者跟随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巡护员,走了一趟巡护路,记录下他们在汛期的巡护日常。
8月21日,拒马河畔,巡护员们正在高点观测、记录。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沿途见闻是巡护员的“报纸”
李理是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穿着制服巡护,早已成为他的习惯。巡护需要带的东西不少,对讲机、高倍望远镜、动物声音搜索器、记录册,是最重要的几样道具。戴上耳机,使大喇叭模样的搜索器朝向远处,巡护员便可以分辨耳机里传来的各种声音。“黑鹳幼鸟的声音有明显的特征,依靠它们的叫声可以分辨黑鹳所处的大概方向。”李理从事黑鹳保护工作25年了,黑鹳的各种姿态、声音,已经刻录在他的脑海中。
李理用搜索器寻找黑鹳。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不只是捕捉与黑鹳相关的内容,大山中的一切,对于巡护员来说都是有用信息。特别是脚印,更是判断野外发生了什么的珍贵记录。“就像以前的人们每天都要看报纸一样,我们在野外做巡护工作,实际上也是在‘看报纸’,脚印能告诉我哪些动物到过这里,有助于我们了解附近生态圈的情况。”李理说。
这同样是黑鹳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知道黑鹳在这里有哪些食物来源、有没有天敌、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何相处,这些信息对黑鹳种群的保护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李理介绍,黑鹳喜欢捕食小型鱼虾、泥鳅以及青蛙、小蛇等生物,早些时候,在拒马河附近总能听见一阵阵蛙鸣,这就说明当前黑鹳的食物来源稳定。
8月21日,黑鹳飞过天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发现两只离巢幼鸟,生存状态良好
按照功能的不同,巡护员在拒马河沿岸设置了多处投食点、观测点等。比如,在房山区五渡附近有一处黑鹳投食点,这是为了确保黑鹳过冬而设置的投食点,投喂的食物、时间以及方式,都是经过科学研判和审核才确定的。
驱车经过房山区六渡附近,李理手上的对讲机传来声音:“把车停在桥下,好像看到两只。”紧接着,巡护车停稳,一转眼,三脚架、高倍望远镜等已经架好。李理拿过望远镜调试、观测。“确定有两只黑鹳,是两只已经离巢的幼鸟,是4号巢区今年新孵化的。”
改变位置,巡护员们得以靠近观察黑鹳。李理介绍,离巢期的黑鹳幼鸟体型已和父母相差无几,羽色和喙、腿的颜色是主要的辨别点——它们看上去更像是成鸟的“褪色版”,标志性的“红唇”和“红腿”也还没有长成。
今年,北京区域内新孵化的黑鹳数量达到17只,陆续离巢的幼鸟已开始独立的觅食生活。“午后大约是它们刚完成进食的时间,现在可能是在水上休息,看起来状态良好。”李理说。
8月21日,拒马河畔,李理发现了3只黑鹳。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巡护25年,见证北京黑鹳种群数量增长
与普通水鸟的选择不同,黑鹳习惯将巢穴搭建在悬崖峭壁上,并且具有沿用旧巢的习惯,它们会年年加固修缮,进行繁衍。比如,在一个编号为3号的黑鹳巢区,这里连年诞生的黑鹳宝宝数量最多,因此也被巡护员们称为“英雄窝”。李理介绍,在北京,目前共有14个野生黑鹳巢穴可以观测到黑鹳活动,其中有4个几乎每年都能见到幼鸟出生。
2025年8月初,拒马河畔,特种相机捕捉到的黑鹳捕食画面。受访者供图
当前,黑鹳在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在中国有1000只左右,属于濒危鸟类。2000年开始,李理在房山区拒马河沿岸建立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致力于黑鹳保护工作。落石、塌方、洪水、泥石流、野兽攻击、蚊虫叮咬……巡护员们在大山里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咬牙坚持。
这些年来,巡护员们见证了北京黑鹳种群数量从一开始的两三只发展为现在的100只左右。李理说:“有黑鹳的地方,就是仙境。我们将青春奉献在这里,未来对黑鹳的关注和保护将延伸到更多区域,让黑鹳成为北京的‘生态名片’。”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杨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