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谈乐达、江大广、记者刘轶琳8月26日报道:当家长困惑于教育“内卷”时,一起再读苏东坡。在北宋文豪苏东坡逝世924周年之际,上海“市民读书汇”第五期活动于上海书城举行,专家学者与特邀嘉宾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千年,从苏东坡的家庭故事中探寻当代家庭教育拒绝“内卷”的智慧。
活动由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特邀传记作家崔铭、上海开放大学教授杨敏领衔对谈,文学教育系主任洪彦龙助力分享,副院长伊晓婷主持。
“提到苏东坡,我们常想起‘大江东去’的豪迈、‘但愿人长久’的温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却少有人追问:这份穿越千年的魅力,究竟源于怎样的童年滋养?”活动开篇,主持人将话题引向苏东坡的原生家庭。
崔铭结合史料,拆解苏家的家庭特质:“苏轼的祖父苏序豪爽仗义;父亲苏洵从来不以‘高压父权’的角色陪伴子女——他常与苏轼、苏辙谈古论今,带他们游学四方;母亲程氏更以《范滂传》启蒙,肯定其浩然正气。”崔铭强调,苏家“轻财仗义、诗礼相传”的家风,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言传身教。
苏家更有对孩子了解、信任、尊重、欣赏的传统。崔铭提到,苏东坡的祖父苏序对其父亲苏洵的大器晚成从不催促。苏东坡也一直喜欢夸奖自己的子侄。这种多元包容,尊重个性的和谐之家,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
杨敏则从“幸福童年三重底色”的角度进一步补充:“苏轼的童年有三重关键支撑:一是家庭气象的温度;二是读书之乐的流动;三是诗意安详的氛围。”杨敏认为,苏轼童年的“安全感”,正是他日后历经三次流放仍能豁达自处的重要根源。
有读者提出,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如果没有来自完美的原生家庭,应该如何自洽?杨敏教授以“寒门贵子”庞众望的事迹为例提出,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就有能力规划自己的生活;个体的生命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伊晓婷补充,我们学习苏东坡,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的人生智慧,豁达地面对生活中一些不如意。
崔铭以苏洵的《名二子说》为例,剖析了苏家的教育密码。苏洵通过给孩子取名,提醒苏轼‘不外饰’,又肯定苏辙‘善处祸福之间’,这是一种‘了解中带引导’的教育。”杨敏进一步补充,苏轼成年后对子女的教育更显智慧:他从不苛求子女功名,这份“鼓励式教育”,让孩子在接纳中成长。
杨敏提出“三大拒绝内卷路径”:“一是用爱营造家庭的良性生态;二是把学习放回生活;三是把幽默当成能力——允许孩子自嘲、允许失败,教会他们‘先稳住心,再处理事’。”
洪彦龙从阅读与生活的角度补充道:“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家文化’特质。上海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汇聚了一批热爱生活、关注心灵的读书人,专业确立了三项原则:读经典,看现在,观内心。我们阅读经典,恰能正视自己的不完美,获得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在互动环节,有观众问多孩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和睦相处?崔铭认为,很重要的是父母必须给孩子们清晰的角色定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
活动尾声,主办方宣布将开展“21天亲子共读打卡”活动,助力家庭把“经典阅读”融入日常。本次“市民读书汇”也同步释放了学院的“求学邀约”:上海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文学经典)专业2025年秋季招生正在进行中。
“924年前,苏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概括一生;今天,我们从他的家庭故事中读懂:最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让孩子拥有‘穿越风雨的能力’。”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仅让苏东坡的家庭教育智慧重焕生机,更为当下的家长与教育者,带来了一份从容与清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