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中国工农红军有三大主力部队,他们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其中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主力中最兵强马壮的一支,为共和国培育了700多位开国将领。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总兵力共4.5万人。而这支军队名号最响亮的四个人莫过于是蔡申熙,徐向前、陈昌浩、张国焘,当时被称为红四方面军四大巨头,虽然后面张国焘与党悖离了,但平心而论,这四人为鄂豫皖苏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蔡申熙是鄂豫皖苏区早期的灵魂人物。他出生在湖南醴陵,中学读书的时候,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深受孙中山先生影响,早年入中山先生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军校他更是如鱼得水,与左权、宋时轮等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积极探讨救国问题。当然学习也非常棒,我们知道,黄埔一期走出过许许多多的优秀将帅,而蔡申熙是这群人里的佼佼者,他毕业留校在教导团,教授自己的学弟们。
他以营长的身份,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后面更是交换到有铁军之称的第四集团军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被上级派赴鄂东地区领导游击斗争。他身先士卒,指挥机智,作战勇敢,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当地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组建了红15军,他是红15军首任军长,率部东进皖西,先后攻克太湖,英山、罗田等地,参加第一次反“围剿”。因为他出色的领导和指挥能力,被任命为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校长、第二十五军军长等职。在军校中,他主持了4期教学,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在"肃反"期间,也对曾中生、许继慎等干部进行保护。这为他在红四方面军树立了超然的地位。
1932年7月,因张国焘推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严重受损。在危难之际,蔡申熙重整部队,亲自指挥余部和皖西地方武装,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广阔地域内,与各路进犯的国民党军不断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同时也掩护红四方面军西撤。不幸的是,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他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腹部中弹,可即使这种情况,蔡申熙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让人惋惜不已。
![]()
山村小学老师徐向前,没有想到他会从军,五四运动期间,因为他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被学校无情的辞退,结束了他早期的乡村生活,当然也开启了他另一段奇异的军旅生涯,徐向前从山西五台南来,在韶关加入了孙中山北伐部队,因为有文化,在北伐胜利后,他进入黄埔军校一期,接受系统正规的军事训练和学习,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毕业后在武汉南湖学兵团当指导员,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经历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和广州起义失败的磨炼后,徐向前在政治上愈加成熟、坚定。他受党中央派遣,到鄂东北任红一军31师副师长。在对敌作战中,善于总结的他,制定了建军和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七项游击战术原则,对鄂豫边红军的发展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0年春,徐向前升任红1军副军长兼红1师师长,协助军长旷继勋指挥部队接连挫败国民党军对苏区进行的第一、第二次“围剿”。张国焘十分欣赏他,并对他进行了大力提携,很快徐向前升任红四军军长,并在随后组织指挥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歼敌正规军近四十个团,红军发展到4万余人。
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时,因张国焘的错误而失败,徐向前便来到川陕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徐向前对战术研究十分透彻,他还自创了的“收缩阵法”,在1933年底刘湘召集25万多部队兵分六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徐向前采取“收缩阵地法”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此次反围剿行动展现了徐向前的出色指挥能力及战略部署能力,战士们对他赞不绝口,也为他在红四方面军,奠定了超群的地位。
![]()
武汉人陈昌浩是一枚妥妥的大学高材生,他早年在武昌大学学习,是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部干事。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武汉地区转入地下党,从事地下斗争工作。因为有文化,经党组织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成归国后,又受中共中央派遣,由周恩来亲自委托顾顺章安排,陈昌浩跟随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化装成商人,从上海杨树浦码头乘船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红四方面军成立,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陈昌浩成为这支劲旅的直接指挥者,时年仅25岁。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陈昌浩和徐向前被迫率红四方面军进军秦岭、大巴山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把它创建成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陈昌浩一直是张国焘的得力支持者和追随者,所以他的地位一直在张国焘之下,是红四方面军真正的二把手。张国焘公开在四川卓木碉另立“中央”,妄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共中央北方局”。陈昌浩认同了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反党行为,并接受了张国焘的任职。犯了路线和方针的根本性错误,导致红四方面军重大损失。
徐帅对陈昌浩评价:“昌浩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积极奋斗的一生,对党和人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他犯过一些错误,但“那时年轻幼稚,属于好人犯错误”。
![]()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他出身在江西萍乡一个官绅世家,家里有田,又有钱,张家生活富足,家世显赫。学习也不错,应该算一枚学霸,张国焘早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见多识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口才很好,每次演讲,把大家鼓动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从苏联回国的张国焘,被中央安排赴鄂豫皖根据地,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在张国焘的主持指挥下,红四方面军越战越强,根据地日益扩大,成为三大根据地和三支主力红军中发展最快最强的一支。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跟着张主席,天天打胜仗”的歌谣。可见当时,在革命老区,张国焘是红四方面军真正的巨头。
本文内容仅代表平安读书自媒体观点。
欢迎大家留言和评论,喜欢请关注平安读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