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焦晃老师对晚年康熙的演绎至今被无数观众奉为“帝王角色的天花板”。他不仅演出了君王深藏不露的权谋气度,也展现了一个老去皇帝的身心疲惫——那个曾以“天命所归”自居、权倾天下的男人,最终不过是一个在金銮殿中踟蹰的老翁。
人们常以为皇帝是权力的终点,拥有一声令下、定人生死的至高地位。但真正的历史,却往往揭示出另一面:皇帝这个角色,在帝国机器的层层运转中,也常常沦为制度的傀儡。他们身处权力之巅,却往往无法真正做主,甚至逐渐失去“人”的主体性,成为帝国为维系统治而设计出的那枚棋子——可更换、可损耗、不可或缺。
![]()
结构性困境
《君临天下》是从结构性困境出发,解构了“皇帝”作为角色而非个体的历史命运。书中不追逐帝王的个人传奇,也不复刻“英主”“昏君”的历史评判,而是冷静地发问:为何帝国必须设立这样一个位置?为何即便是最强势的皇帝,也会走向力不从心的结局?
皇帝不是爽文里的主角,也不是道德上的暴君,而是帝国制度的承压者和执行者。他们也恐惧,也焦虑,也会在官僚掣肘、继承失序、疆域裂解的重压下喘不过气。许多人以为皇帝最怕刺客,最怕政变,其实他们最怕的,是“活得太久”——太久以至于官僚体系自成体系,权力从他们手中悄然滑落。
汉武帝晚年疑惧臣下、孤立无援,隋炀帝在声色犬马中失控自毁,查理一世在广场上被推上断头台,康熙皇帝在九子夺嫡中焦头烂额。这些并非某些个人的失败,而是皇帝这个“位置”所注定承受的宿命。
他们从未真正“君临天下”。他们只是,被这个天下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影子。
![]()
多米尼克·利芬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史与帝制研究专家之一。他长期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担任该校政治系和国际关系史系主任,现为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荣誉研究员及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七部专著,研究范围涵盖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结构、贵族阶层的演变,以及一战与拿破仑战争等关键议题。
![]()
在利芬看来,《君临天下》不仅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作品,更是自己多年学术积累的集大成之作。他尝试将“皇帝”作为一个贯穿历史与制度的核心概念,重新串联起不同帝国、不同文明的权力逻辑——皇帝既是制度的具象符号,也是结构与个性冲突的集中体现。他在书中广泛运用比较法,将东西方帝国置于同一视野之中,从而回应一个根本性的提问:帝国为什么需要一个皇帝?
比起提出全新的“炫技”理论,利芬更像是在回到自己学术生命中最本质的命题上,做出一次深度提炼。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写作上的收束,也是一场智识上的回望。那些曾在他早年著作中隐约显现的思考,如今终于在本书中完整地浮现出来。这本书,是一个学者与其终生命题之间最成熟、最坦率的对话。
![]()
君临天下 特装
·升级布面封面·专属藏书票
·三面刷边书口·全彩印刷环衬
![]()
![]()
![]()
设计说明
本书讲述的并非帝王个人列传,而是古今中外多个文明之中的帝制,是帝国权力所有者们的群像。生而为王的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在不同的国家、政体、与时期,又面临着何等截然不同的挑战?作者通过跨越东西的古今对比,带领读者触碰到权力的真相。
![]()
全彩刷边环衬
![]()
这些帝国皆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与艺术,出自各个源流的装饰图像充满五光十色又各具特点,浓缩了每一支文明与朝代的气质。由于作者以帝制研究而非具体人物为解析对象,在贯穿东西的事件描述中,特装本难以按照帝王们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进行逐一展示。所以,本书汇总了作者提及的代表性帝国,进行文明归类,筛选与之相关的文化图像,并依照视觉美观原则,在书口进行陈列展示。
![]()
根据书本内容,可整理出以下十类横跨欧亚的帝国代表:
1 苏美尔时代阿卡德帝国,以萨尔贡统治为例
2 阿卡德时代巴比伦帝国,以汉谟拉比统治为例
3 波斯帝国
4 希腊化时代马其顿,以亚历山大统治为例
5 罗马帝国,以马可奥勒留统治及四帝共治政策时期为例
6 孔雀王朝,以阿育王统治为例
7 蒙古帝国,以蒙古帝国为例
8 莫卧儿王朝与各个哈里发王朝
9 中华帝国,从大唐到明清
10 欧洲帝国,包含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到沙俄的罗曼诺夫王朝
![]()
按照以上,又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两河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亚文明(小亚细亚-古印度)、游牧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八大文明。本特装采用了“文明嵌片”的设计手法,将这些来自不同帝国辉煌往昔的文化光影浓缩为嵌片,以文字、图腾、纹样、珠宝、建筑的形式,一一串联,呼应作者写作。
![]()
考虑到要兼顾多种帝国文化的表现,藏书票采用了图典惯用的拼盘方式,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水江崖纹与旋子彩画、西欧抄本的建筑部件图、莫卧儿建筑的碎花门框、伊斯兰风格穆咯纳斯穹顶、巴比伦的伊什塔尔彩色釉砖城墙、从希腊罗马延续至文艺复兴的拱券与山花,汇聚并辉映。
![]()
![]()
谁来统治帝国?
在书中,利芬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一个表面简单、实则刺骨的问题:帝国需要由谁来统治?
不同文明给出的答案各异——波斯人强调君权神授,汉帝国塑造出“天子”作为万民共主,拜占庭君主被称为“神在人间的影子”,而蒙古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则建立在军事掠夺与部族共识的基础上。可无论起点如何,最终大多数帝国都走向了一个趋同的模式:权力集中、血缘继承、中央集权、官僚支持。
![]()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皇帝成为一种制度化角色。他并非由能力或天命决定,而是由历史、宗教、地理与组织逻辑共同“推举”出来的那个存在。换句话说,利芬告诉我们——皇帝的诞生,不是为了实现理想政治,而是为了维系庞大的帝国机器得以运转。
为了说明这一点,书中比较了多个文明对“皇权”的设计。例如汉朝如何借“家天下”的名义将皇位嵌入血统合法性中,反观奥斯曼帝国通过手足相残维持继承稳定;沙皇俄国借东正教赋予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中国则通过三公九卿和儒家教义设立君主的伦理边界。
利芬指出,这些设计看似是为了保护皇帝权力,实则也限定了皇帝的主动性。他们被置于神坛上,却很难下场搏杀。他们拥有权力的象征,却无法随意动用。越是成功的帝国,其皇帝往往越像一个符号,而非行动者。
![]()
帝制有一个最核心的悖论:皇帝制度的成功,往往意味着皇帝本人的失败。
这句话看似反直觉,却在书中得到了反复印证。汉武帝之所以被后世称颂,是因为他成功建立了中央集权与郡县制的稳固体制,但也正因如此,他死后子孙难以脱离这一制度束缚,朝政迅速腐败;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使罗马帝国后继有人,却也让皇权与元老院的斗争永无止境。
利芬用极其冷静的语调写下这些事实。没有评价、没有煽情,只有一层又一层制度的剖面图,让人读完后难以轻易“崇拜”任何一位君主,也不忍对他们过于苛责。
他们或许曾是英雄,也的确拥有过万人之上的权力,但他们终究是“角色”而非“个体”,制度安排了他们的行动剧本,历史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哪怕是最有雄心的皇帝,也会被卷入由体制、继承、官僚、财政、军队、宗教等多重力量织成的深渊。
![]()
《君临天下》最后一个章节讨论的是皇帝制度的终结。它并不轰轰烈烈,也没有绝对的节点,更多的是缓慢的凋亡。
一些帝国在战争中覆灭,一些在革命中倒下,一些则悄然“现代化”而将皇权软化为象征。但利芬提醒我们:这些“终结”,并不意味着帝制经验就此消失。
你仍能在今天的组织架构中看到皇帝制度的投影:在总统集权的现代国家,在CEO主导的跨国企业,在党政合一或政教混融的特殊制度中——那种“中心化治理”的冲动,“强人主政”的情结,仍在一次次回潮。
皇帝不在了,但帝制的影子未曾远离。
当我们读完这本厚重的帝国制度分析之后,再看《君临天下》的特装版设计,会不自觉地会心一笑。
因为它真的“懂内容”。
![]()
布面封面、三面刷边、全彩环衬,这些不只是物理上的工艺升级,更像是一次视觉上的“制度拼图”——它借由苏美尔、波斯、罗马、唐朝、奥斯曼、神圣罗马帝国等十种帝国代表,构建出一个横贯欧亚的文明光谱。书口的文明嵌片设计,让我们在翻页之间仿佛穿行于帝国的残垣断壁之中。
藏书票也绝非简单美术拼贴,而是一次深度的视觉策展:海水江崖纹与伊什塔尔浮雕、莫卧儿宫廷门框与西欧教堂的穹顶,共同指向一个宏大的母题——人类在制度面前的共性命运。
这不是一部“好看的通史书”,而是一部“制度之书”。它的特装版,也正是一份献给制度与文明、历史与反思的礼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