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星和织女星,“隔河相望”
“七夕”是最受国人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未被设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中、是最有影响的一个。
近年来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提案,建议:将七夕节设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同时,还建议通过树立金婚老人、和睦家庭等模范代表人物,大力弘扬夫妻恩爱、感情忠贞的传统美德。年父是支持这个提议的。尤其是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七夕节里所包含的家庭伦理观念更需要下一代了解、传承。
七夕文化里感情忠贞的内涵,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牛郎织女”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感动、教育着无数人。传说,牛郎和织女每年一度七夕节“鹊桥会”。王勃在《七夕赋》写到: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诗中的星期就是七夕,而月夕则是仲秋节。
仲秋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七夕是夫妻团聚的日子。王勃将两个夜晚相提并论,足以说明人们对七夕这个节日的重视。另外,在王勃的诗中,七夕被称为“星期”;星是指牛郎星和织女星,期是指“相会”的意思,星期就是星星的相会。据此,我们也可以男女成亲的吉日良辰也叫作“星期”。
在“七夕节”牛郎织女夫妻相聚的内容基础上,民间也赋予了七夕节一些其他的丰富文化内涵。比如,最为人熟知是年轻女子在这天祈愿自己“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百姓们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过七夕时,未出阁(即未婚)的女子举办一些活动向织女“乞巧”,藉此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颗同样聪慧的心、一双同样灵巧的手。
乞巧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因为参与的主体是年轻女性,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作“女儿节”,或中国传统妇女节。
蛛丝乞巧
包括乞巧在内,大姑娘、小媳妇在七夕的民俗活动有“蛛丝乞巧”、“穿针乞巧”、“投针乞巧”、“兰夜斗巧”、“姐妹结盟”、“染红指甲”、“供摩侯罗”等。
蛛丝乞巧
“喜蛛应巧”或“蜘蛛乞巧”,唐代时开始盛行。乞巧的女子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根据盒里蜘蛛网的疏密,判断自己祈求到“巧”的多少。
判断乞求到“巧”多少的标准也有演变:南北朝时看有或者没有,唐代根据网的稀密程度,到宋代则变成了看网眼是不是足够圆正。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是较早出现的乞巧活动。具体办法是:事先准备好不同类型的多孔针,如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七夕晚上,乞巧者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是谁先“得巧”。
据考证,这个民俗最早始于汉。东晋时期葛洪所著《西京杂记》里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这个活动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游戏:事先大家各出资若干,然后穿针比赛,先穿完的为赢。
投针乞巧
这个活动也叫“投针验巧”,或“丢针卜巧”、“丢巧针”,明清两代尤为盛行。活动内容是这样的:七夕正午时,拿一盆清水置于户外爆晒;不久,漂浮到水面上的细尘会结成一层薄膜。此时把针放在水上,由于有薄膜的支撑,针就会浮在水面、不下沉。
针浮在水上,在水面就能看到波纹,在水底能看到针影。如果出现花朵、云彩、鸟兽的形状,就意味着得巧了;图案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如果看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投针乞巧
兰夜斗巧
兰夜,指七夕之夜;农历七月古时称“兰月”,所以七夕就称为“兰夜”。“兰夜斗巧”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离开宫中嫁人后,常跟人谈起在汉宫中七夕时玩的游戏。
投针乞巧
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大家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穿七巧针乞巧。
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染红指甲
七夕节用花草染红指甲,也是一项节日活动,迄今仍在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等地流行。染红的办法是:选取凤仙花(也叫指甲花)的花瓣,和明矾一起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取适量糊状物覆盖在指甲盖上,用可以透气的树叶包裹手指,然后用棉线扎好。翌日拆开,指甲就红了。
与此类似,年轻女子还会用皂角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据说洗了以后,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未婚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姐妹结盟
民俗流传说:在七夕这天,凑齐七位姐妹在月下义结金兰,结盟的姐妹会友谊长久。
供摩侯罗
“摩侯罗”来自于梵语的摩睺罗伽(Mahoraga)音译,其他的写法还有:摩喝乐、磨合罗、摩诃罗、摩睺罗等多种。意译的话可译作“车轱辘娃”,汉语俗称为“泥孩儿。”
供摩侯罗
民国时期的傅芸子在《宋元时代的“磨喝乐”之一考察》中这样记载:它源出于佛典。自印度传来,经过一番中土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美妙可爱的儿童。为七夕节祭物之一。
“摩侯罗”早期是穿有服饰的泥、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因受到孩童们的喜爱,于是就成了玩偶。泥孩儿被视为送子祥物,七夕时可用来求子。
这些都是七夕时年轻女子的活动。那么,年轻男子在七夕都做什么呢?
拜魁星
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首。民间认为:魁星主文事、主掌考运;古代士子(读书人)中状元,往往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逢七夕“拜魁星”可以护佑自己考运亨通、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拜魁星也在月光下举行。到了七夕,院子里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年轻男女在两个不同的小天地聚会一堂,热闹有趣。
清代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中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诗中“七娘”是织女,文昌就是魁星(文曲星)。
晒书翻经
关于晒书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明月令》。汉朝时每逢七夕,如果阳光明媚,人们便会拿出自己的藏书进行翻晒,防止虫蛀。于是,七月七这天就约定俗成成了“晒书节”。
南北朝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排调》中说:“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郝隆是东晋名士,此放浪形骸之举,一方面表明自己蔑视晒书习俗,一方面也夸耀自己腹中才学。
阮咸晒衣
晒衣晾衫
每逢七月七日,除了晒书,还有晒衣的习俗。魏晋时期,豪门富室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外人夸耀财富。有个成语“未能免俗”就和这个民俗有关,故事主角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
某年的七月七日,阮咸的邻居晒衣,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阮咸看后,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物。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意为:我也不能免俗,姑且效仿一下别人。
在我国所有的节日里,都有一种专有的食品。七夕也不例外,这天的特制食品,叫做“巧果”,
巧果是一种烙制或者油炸的面食,多做成手指或者口舌的形状,也叫作“巧食”。按照旧时习俗,妇女、儿童还要用五彩的丝线将做好的巧果穿起来,然后投掷到屋顶上,目的是为了让喜鹊衔去,飞上天空去搭“鹊桥”,以便夜渡牛郎,让他和织女过银河相会。
早先年间,新媳妇在七夕这天要走娘家,从娘家回来时要带巧果回来送给丈夫的家人吃。现在的很多年青人对七夕的民俗都不了解,似乎只要是过节,就得是男生要给女生买礼物。
年父曾经见过一个从小在海外长大的男孩子抱怨:
- 姑娘们,你们知道,在国外过情人节、都是女生送男生巧克力的么?你们知道,中国的七夕节要吃的是巧果,也是要女生送给男生的么?
为什么现在都颠倒了?女朋友不仅不送我巧果,还非逼着我送给她巧克力,可我一时半会找不到巧克力,就想酥梨甜爽又多汁,干脆就买了一箱酥梨。可我万万没想到,女友竟然因此要跟我分手……
呵呵,看起来,让年青人了解传统民俗确实是当务之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