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痉挛
痉挛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
当高位中枢病变或损害累及它们与下位中枢的联系通路时,低级中枢的活动就从高位抑制中释放出来,使脊髓节段机制的活动亢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和原始反射。一般认为与此同时易化系统的功能也是增强的,痉挛的产生正是这二者失衡的结果。因此,中枢抑制的减弱是导致痉挛发生的重要机制。
Part.02
肌张力
正常人体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发生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其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紧张或肌张力。适宜的肌紧张是一切活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对于维持全身肌的正常张力,维持躯体基本的姿势是很必要的。如果骨骼肌的这种持续收缩增强,称为肌张力增高。
Part.03
脑卒中典型痉挛模式表现
人体的抗重力肌在上肢主要是屈肌,在下肢主要是伸肌。当脑卒中时,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控制作用消失或减弱,此时脊髓水平的牵张反射由于失去了上位中枢的抑制而活跃起来,表现在静态牵张反射肌紧张方面,出现了抗重力肌的肌张力增高或亢进。表现在脑卒中患者身上,就出现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屈肘、腕掌屈、手指屈曲),下肢伸肌痉挛(伸髋、伸膝、踝跖屈,致使患侧下肢长于健侧,而不得不“划圈”以代偿)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见到的没有经过正规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典型姿势:上肢“挎篮”姿势、下肢“划圈”步态的情况。
实际上痉挛不是刻板的不可逆转的运动特征,而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是异常活动强化的结果。因此,是可以通过康复得到控制的一种反应。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三种简单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
01
对抗手臂的屈肌痉挛手法对抗手臂痉挛之后,戴上半掌分指器,掌心向上,肘关节下面垫一条叠好的毛巾,将沙袋放在分指板上加压,就这样安静的躺着,就可以对抗痉挛了。每次 5-15 分钟,一天多次。
02
小臂屈起来,小臂与大臂成 90°,手腕伸开,把沙袋放在分指板上,保持这个姿势不动,每次 3-5 分钟,一天多次。
03
在保持第二个姿势的基础上,将胳膊肘伸直,如果不能独立完成则家属或治疗师帮助完成,直到能独立完成,并能保持 10-20min 不倒。
参考文献:
1、申茂玲,贾玉玲,申智慧,等.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在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73-475.
2、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9-161.3、戴红.人体运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21-223.
来源: 西安市第九医院康复中心 , 仅做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