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军事装备的大舞台上,高超音速武器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是让世界为之瞩目。近来,有不少朋友提出疑问:为何中国会同时亮相三款采用同款一级火箭发动机的高超音速反舰弹呢?
这三款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同一口径的一级火箭发动机,弹体尺寸适中,都可以装入水面舰的大口径垂发系统,也可以装入093B核潜艇的垂发系统。三款导弹分别是采用乘波体战斗部的鹰击-17,运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鹰击-19,以及配备双椎体战斗部的鹰击-20 。要知道,同时配备三种高超弹,难道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后勤保障的压力吗?再者,既然已有乘波体高超弹,为何还要研发相对“落后”的双椎体高超弹呢?其实,这背后蕴含着极为精妙的战略考量,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剖析。
先看鹰击-17导弹,采用的乘波体滑翔战斗部设计堪称一绝。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边缘飞行,就像在水面上连续“打水漂”一般,利用独特的气动布局,实现了极大的升阻比。这一特性使得鹰击-17 飞行速度极快,能够以超过10马赫的速度接近目标,而且飞行距离也相当可观,大大拓展了打击范围。
然而,人无完人,弹亦如此。鹰击-17导弹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其飞行速度过快、飞行环境复杂,扁平狭长的乘波体结构,导致导引头的设计面临诸多难题,难以远距离精准锁定目标。同时,较小的战斗部威力在面对一些大型、防护严密的战舰时,可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末端机动性方面,乘波体也稍有欠缺,在应对敌方灵活多变的防御措施时,灵活性不足。
再瞧瞧鹰击-20导弹,这款配备双椎体战斗部的导弹,其优缺点与鹰击-17恰好形成鲜明的互补。双椎体战斗部赋予了鹰击-20 强大的末端机动性,在这方面,它远超鹰击-17。其独特的双椎体设计,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利用激波,实现大幅度的机动变轨,令敌方的防御系统防不胜防。而且,双椎体结构为安置更大尺寸的导引头和战斗部提供了可能。这意味着鹰击-20不仅能够更精准地锁定目标,还具备更强的打击威力。
需要强调的是,双椎体结构设计并不落后,那些认为双椎体落后的观点,往往是因为看到了一些设计欠佳的双椎体导弹,比如俄罗斯的“匕首”导弹,其双椎体特征不够明显,导致末端机动性不理想。而中国的鹰击-20则不同,它的双椎体设计十分突出,堪称目前全世界末端机动性最佳的高超武器之一。在打击航母这类高价值目标时,鹰击-20 的优势尽显,强大的末端机动性和大威力战斗部,使其成为航母的“噩梦”。
最后是鹰击-19,该导弹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出色的高超性能。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动力装置,能够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直接从大气中吸入氧气,与自身携带的燃料混合燃烧,从而产生强大的推力。这使得鹰击-19的飞行速度极快,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
然而,这种先进的发动机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其工作原理复杂,控制难度较大,对导弹的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且,作为吸气式发动机,其工作高度被限制在35000-40000米的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弹的大空域机动能力,使其在作战时的灵活性受到一定影响。
由此可见,这三种高超音速反舰弹各有千秋,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但正是这种差异,让它们能够相互补充,形成强大的合力。想象一下,在055大驱或093B核潜艇上,同时携带三种高超鹰击导弹。在战时,根据不同的作战场景和目标特点,协同发射这三款导弹。以各自独特的飞行轨迹和突防方式,如三把利刃,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不同速度,对敌方目标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攻击。这种复杂多变的攻击模式,使得敌方的拦截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即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阿里伯克防空舰,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攻击,也只能望洋兴叹,疲于应对。
中国同时发展这三种不同技术路线的高超音速反舰弹,绝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三款高超反舰弹,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更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和科技水平,让任何潜在对手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在海上对抗的成本和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