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641期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AI爆发这一年:学生懒了,老师急了?![]()
2025年,被许多人称为“AI觉醒之年”。从ChatGPT到DeepSeek,再到马斯克的Grok,人工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能写论文、解数学题、编代码,甚至还能与人展开深入对话。
科技媒体的头条在热议“AI如何改变世界”,而在无数教室里,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酝酿——学生懒了,老师急了。
学生的“懒”,是真懒吗?
过去,学生写论文需要翻书、查资料、熬夜赶工;如今,只需一句提示,AI就能生成一篇条理清晰、逻辑完整的文章。
作业的字面越来越漂亮,逻辑越来越顺,但老师们却发现,那种“思维挣扎过的痕迹”消失了。
学生真的是懒了吗?表面看,他们似乎把脑力外包给了AI,省出时间打游戏、追剧、刷短视频。但更深层的真相是:他们并未学会“如何提问”,直接跳过了“思考”这门必修课。
AI的便利让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非探索问题的本质。
老师的“急”,急在哪里?
老师们的焦虑,不仅仅因为学生偷懒,更因为他们担忧“教育失效”。当AI能轻松生成答案,教师几十年来坚守的“传授知识”功能似乎岌岌可危。
有人调侃:再这样下去,老师们不再是“园丁”,而是“监工”,唯一任务是盯着学生别偷用AI。
这份急躁,折射出教育体系的滞后。我们仍在用上世纪的作业模式应对21世纪的科技工具。
AI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僵化:它更像一套“记忆力筛选机制”,而非“思维力培育机制”。
![]()
真正的教育,考的是“不会被AI替代的部分”
当AI无所不能时,教育的意义何在?答案或许是:教育不该只是“获取信息”,而是“生成智慧”。
AI能写文章,却无法替代一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AI能解题,却无法教会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面对挫折。
AI能提供知识,却无法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判断力和责任感。
这意味着,教育的考题需要改变:
从“会不会写”转向“敢不敢说”
从“答案是什么”转向“为什么你选择这个答案”。
从“模仿与背诵”转向“批判与创造”。
AI时代的师生新关系
学生不该把AI当作“逃避思考的捷径”,而应视其为“训练思维的陪练”。
老师不该将AI视为“敌人”,而应将其当作“共同的教材”。
设想以下场景:
作文课上,老师不要求“写一篇环保演讲稿”,而是“先让AI写一篇,然后指出其漏洞并重写一版”。
数学课上,不禁止学生用AI解题,而是要求他们解释“AI为何选择这个步骤”。
历史课上,不再背诵年代,而是讨论“如果AI是当时的参谋,它会给出怎样的建议?正确吗?”
如此,AI不再是让学生变懒的拐杖,而是逼迫他们思考的镜子。
一场深刻的反省
DeepSeek、ChatGPT、Grok的爆发,不只是教育的挑战,更是教育的契机。
它让我们意识到:过去教育的许多“努力”其实可以被机器轻易取代,而那些不可替代的部分,才是真正值得培养的能力。
如果学生在AI时代只学会偷懒,他们终将被AI淘汰。
如果老师在AI时代只会焦虑,他们终将被制度淘汰。
真正的教育者,应带领学生回答一个新问题:在一个AI无所不能的世界里,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期发表
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