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金科之家网)
一、本书简介:
《别害怕冲突》的作者彼得·博格西昂是美国知名的沟通教练、冲突解决专家,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曾为谷歌、微软等企业的高管团队提供冲突管理培训。
这本书不像传统沟通书那样劝你“忍一时风平浪静”,反而直言:“冲突不是关系的终点,而是深度连接的起点。”如果你总在亲密关系里忍气吞声,在职场中回避分歧,或者害怕因意见不同破坏关系,那这本书一定能帮你打破困局。
这本书的核心,并非教我们如何“赢”得一场争论,让自己显得更聪明。恰恰相反,它旨在教我们如何优雅而富有成效地“输”掉一场争论——即在对话中,通过倾听、理解和协作,最终实现比个人胜利更宝贵的目标:知识的增长、关系的深化甚至共识的达成。
二、主要内容:
1. 奠定基础:创造安全的对话环境。
一切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对方愿意和你谈。书中强调,我们要首先放下“说服对方”的执念,将自己的角色从“战士”转变为“探员”或“导游”。
核心技巧包括:积极倾听(真正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运用“拉波波特法则”(在表达反对意见前,先清晰、诚恳地复述对方的观点并获得认可)、以及建立 rapport(和谐关系),比如找到共同的背景或目标(“我们都希望事情变得更好,不是吗?”)。
2. 核心技巧:提问与验证。
这是书中最有力的工具。与其陈述自己的观点,不如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对方审视自己观点的来源和逻辑。
例如,多问“你是怎么相信这件事的?”而不是“你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荒谬的事?”。
另一个关键方法是“自信刻度”,即请对方用0-10分评价其对一个信念的自信程度,这能温和地软化绝对化的立场,为不确定性留下空间。
3. 高级策略:引导认知转变。
当基础打好后,可以运用更精巧的策略。比如 “知识陷阱” :请对方解释其信念背后的详细机制,很多时候,他们在解释过程中自己会发现认知的漏洞。又如 “换鞋法” :邀请对方站在一个第三方或你立场上思考问题,这能有效培养同理心。
4. 应对策略与自我修养。
书中也详细分析了如何应对常见的沟通陷阱,如人身攻击、胡搅蛮缠等,并给出了冷静应对的方法。同时,它始终强调内省的重要性:我们是否也陷入了某种“信念的堡垒”?我们是否愿意在被说服时,勇敢地改变自己的看法?
三、原文摘录:
1. “你的目标不是赢得对话;你的目标是变得更聪明,并且在理想情况下,帮助对方也变得更聪明。”
这句话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对话”的功利性期待。它把对话从零和博弈的竞技场,变成了共同探索的求知之旅。输赢不再重要,成长才是核心。
2. “在表达不同意见之前,先总结对方的立场,总结到对方满意为止。”
这就是著名的“拉波波特法则”的应用。它像一把万能钥匙,能瞬间解除对方的防御心理。因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真正理解时,他才会愿意去理解你。
3. “人们更倾向于在自己思考得出的想法面前改变主意,而不是在别人告诉他们的想法面前。”
这是我们都需要领悟的人性真相。最好的说服是“引导式自我说服”,我们的提问就是为了服务这个目的,让对方觉得那个更好的结论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4. “问‘你相信什么?’不如问‘你是怎么相信的?’”
一个词的差别,天壤之别。前者关注静态的结果,容易引发对立宣言;后者关注动态的过程,能开启一段关于证据、理由和经历的探索性对话。
5. “每当有人告诉你某件事,而你的第一反应是想反驳时,你要做的不是说‘但是’,而是问‘为什么?’”
这是对抗自身本能反应的黄金法则。把脱口而出的反驳压下去,换成真诚的探询,对话的气场会立刻改变。
6. “共识不是必需的,但相互尊重和理解是。”
这本书非常务实,它不奢求所有对话都能达成共识,这是不可能的。但它追求一个更基础、更重要的底线:即使我们最终谁也没说服谁,我们依然能通过对话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并保持尊重。
7. “好奇心是对抗确认偏见的解毒剂。”
确认偏见是我们只想听自己想听的东西。而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会驱动我们去主动探求那些与我们原有观念相悖的信息,这是心智成熟的关键。
8.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那你可能来错了房间。”
这句话鼓励我们始终保持谦逊和开放,主动去寻找那些能挑战我们、教导我们的人,而不是沉溺于自我优越感中。
9. “解释的负担应该落在提出主张的人身上。”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原则。它提醒我们,在对话中,当对方提出一个惊人的主张时,我们有权利(并且应该)礼貌地请他提供证据和解释,而不是由我们来费力地反驳一个可能毫无根据的说法。
10. “改变想法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智力成长的标志。”
我们需要为“改变主意”这件事正名。在我们的文化里,改主意常被看作是软弱或失败。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恰恰是学习、思考和进步的证明,是值得骄傲的。
四、读书启示:
1. 管理对话目标:
在进入任何潜在冲突的谈话前,先问自己:我今天的目的是“摧毁对方”还是“建立连接”?设定一个合作性的目标,会完全改变你的心态和策略。
2. 练习“沉默的武器”:
学会在对方说完后,有意识地停顿3-5秒。这既表示你在认真思考,也能避免基于情绪的即时反应,让回应更成熟。
3. 将“但是”换成“而且”:
这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魔术。试着不说“你说得有道理,但是…”,而说“你说得有道理,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者是对立,后者是补充,感受一下微妙的差别。
4. 培养“无知”的好奇心:
即使你自认为对一个话题很懂,也尝试以“初学者”的心态,向对方提问。你可能会发现支撑他们观点的独特经历或信息,这才是真正理解的开始。
5. 自我解脱:
学会优雅地退出。不是每一场对话都必须有圆满结局。如果对话陷入僵局或变得有害,书中的技巧也赋予你“暂停”或“退出”的权利,而不感到内疚或失败。
五、本书评价与延展阅读
1.评价:
《别害怕冲突》是一本极其务实、充满智慧的工具书。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复杂的心理学和沟通原理,转化为一套清晰、可步骤化的实践技巧。
无论你是想改善家庭关系、职场沟通,还是想更理性地参与公共讨论,这本书都能提供立竿见影的帮助。它没有空洞的理论,每一章都充满了具体的脚本和案例。
《别害怕冲突》不是一本关于哲学辩论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人性、同理心和实践智慧的书。它真正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争吵,而是如何连接。
2. 延展阅读: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更侧重于情感的倾听与表达,是构建沟通基础的经典之作,可与本书技巧形成完美互补。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帮助你理解对话中双方背后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偏见,从底层逻辑上明白为何这些沟通技巧是有效的。
《关键对话》(科里·帕特森等): 另一本经典沟通指南,侧重于高风险、高情绪化的对话场景,与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交叉参考。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