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曾停运七年、连接吉林与哈尔滨的跨省客运班线,今年夏天以“城际公交”的新面貌重回大众视野。
不过这一次,它不再是从前的“老样子”——不再站对站、不再绕行乡镇、不再低速耗时,而是以“全高速运行+纯电动车队+城区多站点覆盖”的崭新运营模式,主动与高铁“抢客”,更成为传统客运转型的一次成功示范。
“长途客运未必是夕阳产业。”吉林市双兴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吉哈线负责人张洋这样说道。他们借助哈尔滨旅游出圈的东风,将服务定位从传统运输转向更接地气的“需求型服务”,把线路长板做长,成功挖掘出新的市场空间。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开通仅半个月,正逢暑期,原本日均10个固定班次已远远不够,每天还需增开1至2个班次才能勉强满足需求。目前客流以家庭旅游为主,不少旅客专程前来体验这一新型出行方式。“现在基本上即来即走,无票可用。提前15天预售,热门时段的票很快就被抢光。”张洋坦言,实际热度远超预期。
七年前,同样是从吉林到哈尔滨的班线,因“点对点、不走高速”模式灵活性差、耗时长,班次逐年萎缩最终停运。而这一次,企业在重启前做足了功课:多次实地调研,最终决定采取“全高速”模式,将单程时间压缩到3.5小时左右。“即便算上两端市区的接驳,总时长也与高铁相差无几,‘耗时长’的短板被彻底弥补。”企业方面信心十足地表示,“真正淡季可能只有四五个月,冰雪旅游和周末游正在创造新需求。”
面对高铁的强势竞争,城际公交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张洋的答案是三个字:“差异化”。
站点更多元。不同于高铁站位置固定、距市中心较远,城际公交在哈、吉两城停靠的都是“人员密集+交通枢纽”型站点,如哈尔滨的万达、工大、医大一院等商圈和医疗区,接驳公交地铁更加便捷,乘客“走几步就能上车,比去高铁站方便得多。”
时长更合理。全程高速大幅节省时间,总时长控制在3.5小时,和高铁出行体验接近。
票价更亲民。线路投入10辆38座纯电动公交车,全部配备航空座椅,舒适性高。因纯电动车型运营成本低,企业将节省反馈到票价中:单程50元,往返仅相当于一张高铁票,真正做到了“舒适不打折、价格更实惠”。
“很多人认为客运是夕阳产业,但我认为它是成长型服务业,空间很大。”张洋强调,传统客运的困境不在行业本身,而是运营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如果只把自己看作‘运输工具’,肯定会被高铁和私家车冲击;但如果转向服务,围绕用户需求做文章,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这一理念贯穿运营全程:驾驶员经专项服务培训,工作人员全程引导,从车辆选型、站点设置到票价制定,都围绕“乘客便利”展开。“我们要让乘客觉得不是‘将就’,而是‘享受’——就像坐自家车一样自在。”
而对于未来拓展,企业态度谨慎务实。“有乘客问会不会开吉林到沈阳的线路,但每开一条新线,都必须先实地勘测、调研,不能随便复制。”目前他们已开始谋划应对暑运之后的淡季,继续调研务工、通勤等群体的出行需求,进一步优化服务。
七年停运,今朝重启即火爆。吉哈城际公交的成功,不仅联动了两地的旅游与民生,更向整个传统客运行业指明了一条转型新路:紧盯市场、抛弃“夕阳”思维、以服务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就能在高铁时代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真正的“朝阳赛道”。
而这股转型新风,也已吹向辽宁——
今年4月,为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推进沈辽鞍城市一体化,辽阳市交投集团率先将辽阳至鞍山客运班线改造为城际公交。改造后日均客流量从不足400人次跃升至1000多人次,班次从每日30班增至50多班,高峰发车间隔仅5分钟,票价也从10元降至7元。新车宽敞舒适,停靠点从3个增至12个,覆盖更多商业区和枢纽站点,真正实现了“公交化运营”,深受百姓欢迎。
从黑吉的跨省样本,到辽鞍的一体化实践,城际公交正以“小而灵、密而快、廉而优”的运营模式,成为都市圈时代的重要交通支撑。
未来,随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不断推进,沈抚、沈本、沈铁等更多城际公交线路有望陆续开辟。一种更便捷、更经济、更贴近需求的跨市出行方式,正在到来。
下一步棋,就看沈阳怎么下了。
来源:话沈阳 综合 澎湃新闻、辽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