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美国的芯片业,也开始国企化了。
“美国政府以89亿美元收购英特尔9.9%股份。”回过头看前两周特朗普对英特尔CEO陈立武的态度180度大转变就可以发现,那顿饭不仅仅是英特尔的投名状,也会成为芯片行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而英伟达最近也是消息不断,中国特供版的H20停产,虽然并未解释具体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也传出新的性能更好的B30“特供版”可能上市的消息。
再回过头看国内芯片市场的变化会发现,巨变也正在发生。随着一批芯片公司即将登陆资本市场,寒武纪的估值或许说明了一切。
如今甚至有段子调侃:
“谁是英伟达?”
“美国的小寒武纪。”
从英特尔的“国家队”身份,到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反复横跳,再到中国本土芯片力量的价值重估,这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指向同一个结论:全球半导体产业过去数十年赖以生存的全球化分工体系正在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所重塑。
这股力量,叫国家意志。
正如约翰·米勒在《芯片战争》中所揭示的那样,芯片行业,早就已经不是科技产业,而是类似军火的存在。
这一切看似不相关的变化背后,不仅仅是供应链的重组,更是技术路线、市场格局乃至国家力量的全面博弈。
天,真的要变了。
1 从“芯”开始,平行世界
相较于其他领域,芯片行业的脱钩进程更快。
这不仅因为芯片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更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上限。中美两国在芯片领域的策略分歧,正推动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AI技术生态。
英特尔的股权变更可以看作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美国政府的注资,并非单纯的财务支持,而是一次战略层面的深度介入。此举表明,美国已将芯片制造能力从商业范畴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补贴和直接持股,其目标在于将先进芯片制造能力留在本土,以保障供应链安全,并试图在未来的AI竞争中掌握硬件基础的主动权。
英特尔的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芯片领域开始采用“举国体制”的思路。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当涉及关键技术竞争时,传统的自由市场原则可能会让位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这种转变将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格局。过去,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巨头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效率和成本为最高准则。
而现在,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成了更优先的考量。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半导体企业被迫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全球供应链的割裂将进一步加剧。
如果说英特尔的事件是美国主动“内循环”的标志,那么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则是脱钩进程中被动拉扯的缩影。
从A100/H100的禁售,到A800/H800的“特供”,再到H20的推出与停产,以及传闻中B30的酝酿,这家凭借CUDA生态构建起AI帝国护城河的公司,正被夹在华盛顿的禁令和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反复试探政策的红线。
H20的尴尬,恰恰说明了这种“微调式”规避策略的不可持续性。对于中国客户而言,一个性能被大幅阉割、性价比极低的芯片,即便能买到,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模型训练需求。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或加速研发国产替代方案。
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任何试图“绕道”向中国提供算力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其技术封锁战略的挑战,从而引来更严厉的监管。英伟达的窘境,是所有试图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的科技企业的共同写照:
在脱钩的大趋势下,中间地带正在迅速消失。
2 不是大力出奇迹,而是绝境求生
回到国内市场来看,估值的逻辑正在发生巨变。
过去,中国芯片公司的价值锚点是“能否对标英伟达”,是在全球化市场中分一杯羹的能力。而现在,它们的价值核心变成了“能否替代英伟达”,是在国内市场成为“唯一选择”的潜力。寒武纪、华为昇腾等企业的估值逻辑,正在从全球竞争的叙事,转向国内战略资产的叙事。
这种变局首先体现在硬件层面的奋起直追。以华为昇腾系列为代表的国产AI芯片,在经历了数年的迭代和生态建设后,已经从“基本可用”迈向“部分好用”。
虽然在单卡性能、互联效率以及软件生态成熟度上与英伟达的顶级产品仍有差距,但它们已经成功在国内部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场景中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这种从0到1的突破,其战略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它证明了即使在最严酷的外部环境下,中国依然有能力构建起自主的算力底座。
然而,真正的变局,并不仅仅发生在硬件的“硬碰硬”上。更深刻的创新,发生在那些看似“边缘”的领域。
DeepSeek的成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直到今天,幻方量化依然值得寄予希望。很多人认为,DeepSeek-R2推迟意味着深度求索的创新力下降,但恰恰相反,这可能是“憋大招”的体现。
相比压力之下的GPT-5草草推出而不及预期,对于Deepseek来说,不妨再多给一点时间。
因其此前的成功范式,就是在算力资源相对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在算法和模型结构上的极致优化,开源出了性能比肩甚至超越国际顶尖水平的大模型。这向市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算力并非AI竞赛的唯一决定因素。
DeepSeek的实践,代表了一种“算法补硬件”的边缘创新思路。
当物理层面的算力提升受阻时,可以通过更高效的算法、更精巧的模型设计、更优化的数据处理流程,来撬动更高的智能水平。
这种创新范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AI公司所采纳。它们不再盲目追求“大力出奇迹”的参数竞赛,而是转向更加务实的技术路线,专注于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模型的效能。这种被“逼”出来的创新,也可能在未来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美国“算力堆砌”模式的、更具效率的AI发展路径。
3 价值重估时刻
再回到最近股市的变化上来。
在这场全球芯片产业的剧烈震荡中,最直接的市场反应,就是对相关企业价值的系统性重估。旧有的、基于全球化分工和技术线性发展的估值模型正在失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看重地缘战略价值和生态位的新评估体系。
无论是美国的芯片巨头,还是中国的后起之秀,都在这场变局中迎来了自己的“价值重估时刻”。
对于英特尔、英伟达这样的美国巨头而言,它们的价值正面临着“安全溢价”和“市场折价”的双重对冲。一方面,作为美国重振本土制造业、确保AI领导地位的“国家队”成员,它们能够享受到来自政府的巨额补贴、订单倾斜和政策保护,这无疑增加了其价值的确定性和“安全溢价”。
英特尔股价在美国政府注资消息后的反应,就是这种逻辑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与中国市场的渐行渐远,又为其长期增长前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构成了“市场折价”。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也是AI应用创新最活跃的土壤。
永久性地失去这个市场,不仅意味着收入和利润的巨大缺口,更意味着失去了参与塑造未来最大AI生态的机会。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反复挣扎,以及其股价对相关政策风吹草动的敏感反应,都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空间的深切忧虑。
至于A股芯片公司的逻辑可能也要发生变化。过去,在“技不如人”的普遍认知下,本土芯片公司长期被低估。它们的价值被简单地拿来与国际巨头对标,并因为巨大的技术差距而被给予了极大的折价。
然而,在脱钩和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最高优先级的背景下,它们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们不再仅仅是商业公司,更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科技独立的“战略资产”。这种身份的转变为它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稀缺性溢价”。
寒武纪的例子尤为典型,尽管其商业化道路充满挑战,但作为A股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拥有核心技术的AI芯片设计公司,它承载了资本市场对于国产替代的巨大期望。其估值逻辑,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市盈率或市销率模型,而是更多地基于其在未来自主AI生态中的战略卡位。
这种价值重估,正在从二级市场传导至一级市场,并深刻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大量的国家基金、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涌入半导体领域。
芯片行业的变局,才刚刚开始。谁也无法预判接下来的潮水走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旧秩序下的赢家,需要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里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新秩序下的挑战者,则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本土化替代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一层价值重估的深刻内涵,将是穿越未来市场迷雾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