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企业家。
他手握美国绿卡,曾担任过谷歌的副总裁,是所有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可就是如此成功的一个人,却扔下了当地苦心经营长达27年的人脉,搬空千亿资产,一股脑的投到中国市场。
此人究竟什么来头,又因为什么这么“不顾一切”的投入家乡的怀抱呢?
2009年的夏天,硅谷的阳光格外刺眼。
谷歌总部会议室里,高管们围着李开复,抛出的条件足够让任何人动心,追加数百万美元股权激励,保障全家绿卡续签,甚至承诺未来进入谷歌核心决策层。
彼时的李开复,已是科技圈的“传奇”。
从苹果全球副总裁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再到谷歌中国区掌舵人,27年的美国生涯,他把每一步都走成了“教科书”。
可面对这些诱惑,他只是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收下了这些谢意,他要回国了。
消息传出,科技圈哗然。
要知道,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淘宝刚打败eBay,微信尚未诞生,AI更是只存在于学术论文里。
这个时候跑到中国这个“荒芜之地”,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反观美国,硅谷早已是全球科技的“灯塔”,无数人挤破头想留下。
可李开复的动作更让人震惊,他陆续清空了美股账户里的股票,卖掉了硅谷的两套豪宅,甚至转让了持有的几家硅谷初创公司股权。
要知道,这是一笔总估值超1200亿元的资产。
更离谱的是,他没像很多人那样两边押注搞投机,而是把95%的资产,一股脑投进了中国市场。
有人问他,在美国待了27年,绿卡、名望、财富都有了,为什么非要回去?
李开复指着钱包里的中国护照,轻声说,自己从来没打算留下,这里只是他的战场,并不是家乡。
李开复的“中国根”,是父亲李忠庆亲手种下的。
1961年,李开复出生在台湾台北的一个小家庭,父亲曾是黄埔军校学员,后来成了台湾政治大学的教授,书桌抽屉里总放着一本泛黄的《论语》。
你的根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这是李开复童年听得最多的话。
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讲大道理,却总带着他读史书,读岳飞精忠报国,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读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家里的榜样还不止父母。
兄长比李开复早几年赴美,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了亲戚口中的天才。
可兄长每次回国,都会对李开复说,美国的技术再先进,也是别人的,我们学本事,终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
这些话,成了李开复的人生底色。
高中时,别的同学忙着参加派对,他却泡在图书馆看中国科技史,心里琢磨着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自己的高科技。
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时,他没选当时热门的金融、法律,反而一头扎进了计算机专业,只因他听说,未来的科技竞争,核心是计算机。
就这样,从台湾的书房到美国的实验室,李开复走了22年,但回国这颗种子,从未因距离而枯萎,反而在学术成就的滋养下愈发坚定。
这或许就是他27年守着中国护照的最初答案。
此人2009年决定回国时,也并非没有犹豫。
谷歌的挽留足够真诚。
除了追加股权,还承诺让他主导谷歌中国AI研发中心,预算不设上限。
要知道,当时的AI研发是烧钱无底洞,可见这个承诺含金量有多足。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不留退路的,是2013年的一场大病。
那年9月,他被确诊为淋巴癌,医生说情况不乐观,需要立刻化疗。
躺在病床上,他看着窗外的天空,第一次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
化疗的日子里,他每天清晨六点起床散步,哪怕吐得站不稳,也要坚持吃营养餐。
他在《向死而生》里写道,以前我总想着要做全球最好的科技,可生病后才明白,做对中国有用的科技,才是最有价值的事。
康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快资产转移。
把剩下的美国资产全部变现,连同之前投入中国的资金,成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有人劝他“留些钱防身”。
可他却说,我的命是捡回来的,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所有力气都用在祖国的科技上。
从拒绝谷歌的千万诱惑,到抗癌后清空美国资产,李开复绝对够“狠”,因为他知道,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容不得半点犹豫。
2009年9月,北京中关村一间写字楼。
李开复挂起了“创新工场”的牌子,这间没有生产线、不做实体产品的公司,要做的是中国科技创业者的“摆渡人”。
当时的中国创投圈,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
很多投资人只看短期回报,没人愿意投周期长、风险高的硬科技。
可李开复偏要“反着来”。
他把95%资产中的40%,投入了AI、机器人、医疗这三个冷领域。
2011年,知乎还只是个小众问答社区,创始人周源带着商业计划书找了20多家投资机构,都被拒绝了。
李开复却主动找到他,不仅投了2200万美元,还帮他对接了谷歌的技术团队,优化社区算法。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赌知乎,他说,中国需要一个能沉淀知识的平台,这比赚快钱有意义。
到了2023年,62岁的李开复又“折腾”起来。
创立零一万物,扎进了AI大模型赛道。
彼时的AI行业,大公司跑马圈地,小公司死一片,可他却推出了“万智”系列Agent系统,专门帮传统行业做AI转型。
在浙江中力机械的工厂里,“万智2.0”系统帮工人优化了仓储机器人路径,原本需要10个人的分拣车间,现在3个人就能搞定,效率提升了45%。
从投资知乎,到帮工厂做AI转型,李开复的95%资产,没投进赚快钱的领域,而是撒在了能让中国科技变强的地方。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投资,不是赌短期回报,而是赌中国科技的未来。
回望李开复的一生,他的每一步,可谓是都踩着“祖国需要”的节奏。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哪里机会更多时,李开复用27年未改的国籍、1200亿元的投入、数百家企业的孵化,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真正的人生赢家,不是在异国他乡活得光鲜,而是让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脉搏同频跳动。
就像他父亲当年说的,你的根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李开复的根,在中国,而中国科技的未来,也正因为有无数个“李开复”,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