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万能学爸 关注我,聆听学爸更多故事
戳破老人 “老不羞” 假象
晚上好,这里是学爸~
这几天刷社会新闻,越刷心里越沉——有些事乍一看全是“龌龊”,可往深了挖,全是普通人扛不住的难。
就像海南乐东那起庭审,被告是个85岁的老人,背驼得快贴到胸口,走路得靠人扶,手上的老年斑比审判庭的木桌还深。
可他犯的事,让评论区骂声一片:“老不正经!”“为了钱连脸都不要?” 他到底干了什么?
——把自家那间墙皮掉渣、雨天漏雨的老房子,租给两个年近60的女人。
人家在屋里“接客”,他每次收10元分成。
85岁的人,为10元干这种事?我一开始也觉得离谱。
直到庭审时,老人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药盒,里面是空的,
他对着法官说的那句话,瞬间让在场的人都静了:“我摔断胯骨后,降压药断了4天,10块钱……能买半盒,能让我少疼点。”
谁能想到,我们眼里“见不得人的交易”,竟是他躺在漏雨屋里,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来和学爸一起看看这件事
01
那间漏雨的老房子里,藏着10元钱的生存重量
王大爷在乐东的村子里住了一辈子,老伴走了十年,唯一的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回不来一次。
他的日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往下滑的?
去年冬天,他在村口晒谷子时摔了一跤,胯骨裂了。
儿子寄回来2000块钱,让他自己去看病,之后就没了音讯——不是儿子不孝,是儿子在工地打零工,自己也顾不上自己。
从那以后,王大爷的腿就没好过,走两步就得扶墙,降压药和止痛药成了必需品。
可他一个月的养老金,只有158块,不够买两盒好点的降压药。
那间老房子,是老伴留下的,墙皮掉了大半,屋顶逢雨天就漏,中介来看过一次,摇摇头说“没人会租”。
直到今年1月,韦婶和陈婶找上门。
两个女人都快60了,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
搓着手说:“大爷,我们租您的房子,每次接完客,给您10块钱分成,您看行不?”
王大爷一开始是拒绝的。
他活了85年,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
可韦婶的一句话戳中了他:“您这腿,再不买药,以后怕是站都站不起来了。10块钱不多,可积少成多,总能换口药吃。”
他盯着自己变形的膝盖,又看了看灶台上空了的药瓶,点了头。
从那以后,每天天刚亮,韦婶和陈婶就来开门;天黑透了,才匆匆离开。
王大爷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背对着房子,耳朵却一直竖着——他怕有人来查,更怕邻居看见。
可每次接过那10块钱,他又会松口气:今天的药钱,有着落了。
我们总觉得“10元钱不算什么”,一杯奶茶都不够买。
可对王大爷来说,10元是半盒降压药,是三天的菜钱(一把青菜2块,一块豆腐3块,够煮三顿清汤面),是他能活下去的最低成本。
那些骂他“老不羞”的人,从来没问过:如果有的选,他怎么会把自家房子,变成别人眼里“龌龊的地方”?
02
80元一次的交易背后,是无人看见的孤独陷阱
直到被举报那天,王大爷一共拿了230块分成——也就是23次交易。
而韦婶和陈婶接客的价格,低到让人心酸:80块一次。
为什么这么便宜?
因为来的客人,大多是和王大爷一样的老人。
70多岁的李伯,老伴走了五年,儿子不让他再婚,说“一把年纪了,别让人笑话”;
有68岁的张叔,住在养老院,院里不让老人谈恋爱,他只能偷偷跑出来;
还有像王大爷一样的独居老人,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用这点钱,换片刻的“有人陪”。
去年宁波的一则新闻,和这很像。当地有个公园,每到下午,就有中年妇女找老人“聊天”——10元能摸下手,80元能去附近的小树林。
有记者去采访,一个79岁的袁大爷说:“我不是想做坏事,就是家里太静了,没人跟我说话。
跟她们待一会儿,哪怕不做什么,也觉得热闹点。” 可这份“热闹”,藏着致命的风险。
袁大爷今年1月因为慢阻肺住院,医生查来查去,最后查出了艾滋病。他愣了半天,说:“她都那么大年纪了,又不会怀孕,用什么避孕套?”
世卫组织的数据说,自2019年起,中国每天新诊断的60岁以上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00例;
2020年时,这个群体占所有新感染者的25%。
这些数字背后,不是“老不正经”,是无数个“袁大爷”:他们有正常的需求,却没人教他们怎么保护自己;
他们渴望陪伴,却只能用最危险的方式,填补孤独。
就像重庆那对70岁的老夫妻,去年上调解节目时,
大妈哭着说:“我跟着女儿带娃,跟他分居三年,回来想亲近亲近,他却说我‘老不正经’。”
大爷也委屈:“她次数太多了,我遭不住啊!” 你看,老年人的需求,从来不是“洪水猛兽”。
可我们要么骂他们“丢人”,要么假装看不见,最后把他们逼进了“要么孤独死,要么冒险活”的死角。
03
我们对老年人的“善意忽视”,才是最残忍的冷漠
王大爷的庭审,最后是在他家门口开的—吾问:“我这年纪,还想那事,是不是不正常?”
方医生说,这些老人最怕的不是生病,是被医生笑话“老不正经”。
北京菖蒲河公园有个“相亲角”,68岁的王天在那儿待了15年。
他想找个能说话、能一起过日子的伴,可每次提到“想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对方要么转身就走,要么说他“龌龊”。
他说:“我不是想折腾,就是想找个喜欢的人,像年轻时那样,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不好吗?”
之前网上发布过一篇有关老年人艾滋病的稿子,后台代表性的评论是这样的:
可我们怎么对他们的? 养老机构里,68%的地方禁止老人恋爱;
92%的子女,反对丧偶的父母再婚;
医生会当着众人的面,调侃来看病的老人“这么大年纪还折腾”;
影视作品里,老年人永远是“慈祥的爷爷奶奶”,没人敢拍他们也有七情六欲。
我们总说“要关爱老人”,可关爱的前提,是“看见他们”——看见他们也会疼、也会孤独、也有正常的需求。
不是把他们当成“不需要欲望的老年人”,而是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
就像遗物整理师说的,她曾在一个老人的抽屉里,发现了情趣用品。
她没觉得惊讶,反而觉得欣慰:“原来他晚年,也有过快乐的时光。”
生而为人,谁没有欲望?谁不害怕孤独? 那些被我们骂“老不羞”的老人,不是道德败坏,是他们的困境没人看见;
那些“龌龊的交易”,不是他们的选择,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后一点温暖。
04
最后想说: 王大爷的案子判了之后,村里有人给韦婶和陈婶介绍了环卫工的工作,她们再也没去过那间老房子。
王大爷的儿子,终于回来看了他一次,把他接到了自己打工的城市。
故事的结局不算坏,可还有多少个“王大爷”,没这么幸运?
其实我们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需要多一点理解:
如果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开始频繁提“想找个伴”,别先急着反对,听听他们的想法;
如果在路上遇到那些“看起来不太对”的老人,别忙着指责,想想他们是不是遇到了难处;
如果看到有关老年人性健康的科普,别觉得“尴尬”,转发一次,可能就能帮到一个像王大爷这样的人。
性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孤独也不是老年人的宿命。
当我们不再用“老不羞”定义他们,不再用“善意忽视”对待他们,那些藏在黑暗里的绝境,才会慢慢亮起来。
毕竟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我们今天怎么对待他们,就是明天别人怎么对待我们。
PS.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好几次红了眼眶。不是同情,是觉得我们欠这些老人一句“对不起”
对不起,我们没看见你的苦。
如果你也觉得,老年人的需求不该被忽视,欢迎点个【赞】+【在看】,让更多人看见这份藏在岁月里的孤独。
网友评论
网友1: 老人仅为了区区10元钱的场地费,生活是否有困难,老有所养是怎样落实的?
网友2:老人肯定知道收容卖淫犯法,但是为了区区10块钱以身试法说明了什么呢?
网友3:首先该弄清这85岁老人每月收入多少。够不够基本生活与就医的钱。
网友4:乡巷烟火, 民间风气应该引关注, 判决,表明正向价值观, 可能还是要有调整生活方式的办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