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金融时报》放出一段视频,言之凿凿地称大疆在给高管做“军事化训练”。、,镜头里,一群人整齐列队,背景是黄埔军校。
很快有人认出,这根本不是军训,而是黄埔军校纪念馆,一个4A级旅游景区。
说白了,这只是一次普通团建,却被硬生生扣上了“军事化”的帽子。
这场误读并非孤例。
过去八年,大疆反复被拉进美国的制裁名单,被抹黑、被立法威胁,几乎成了靶子。但吊诡的是,越是抵制,越是依赖。
美国消防员、农场主、甚至军方人员,手里拿的往往还是大疆。
为什么一家消费电子公司,会被逼成这样?
01
答案很简单,大疆做到了“不可替代”。
放眼全球,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份额超过八成。
任何一个行业里,一家公司做到这种程度,都足以让对手恐慌。
技术上,大疆有超过4600项专利,牢牢控制飞控、图传这些核心。
成本上,它的制造效率远超竞争者,日本一家厂商曾公开感叹:“同样的功能,我们的原材料成本就是大疆的两倍。”
美国资本市场的评价更直白。
红杉说它像“飞行的苹果电脑”;《华尔街日报》干脆称它“先进得不像一家中国公司”。这些话听起来刺耳,但背后是事实,大疆改变了全球无人机的定义。
所以,它被盯上,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它做得太好。
大疆的创始人汪滔1980年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希望他学音乐、学舞蹈,培养气质。
但所有尝试都不了了之,真正点燃他热情的,是一本连环画《动脑筋爷爷》里的红色直升机。
母亲从此一路支持他玩航模,父亲甚至花大价钱,从香港带回一架遥控直升机。
失望的是,那架飞机不能悬停,可正是这份失落,让他下定决心:未来的直升机必须能稳稳停在空中。
后来,他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电子系,三年下来与航模几乎无关,干脆退学,孤注一掷。父母反对无效,他选择重新出发。
几经波折,他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在那里,他遇到李泽湘教授,也做出第一个飞控原型。
虽然毕业设计“炸机”,成绩不佳,但他找到了真正的方向。
02
2006年,汪滔带着两名同学,在深圳一间20平米库房里创立大疆。
起初看似顺利,家里给了20万,还拉来几笔订单,但很快,现实重击:无人机单价十几万,市场狭窄,合伙人纷纷离开,公司账上只剩2万元。
汪滔一度成了“光杆司令”,关键时刻,父亲朋友投了50万,李泽湘教授也帮他拉来学生和资金。,大疆得以续命。
为了活下去,他想了个“笨办法”:把无人机拆开卖零件。
结果,这个小动作带来了稳定现金流,让公司撑过了最黑暗的几年。
这就是大疆的早期,不 glamorous,没有风投加持,只靠死磕。
2010年,法国Parrot发布了第一款消费级无人机,还登上苹果发布会。
大疆被逼到墙角,要么继续当配件厂,要么推出整机迎战,汪滔选择了后者。
2013年,大疆“精灵”系列面世,性能稳定,价格亲民,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
2015年,汪峰用“大疆精灵二”为章子怡送上钻戒,无人机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从小圈子玩具飞进了大众生活。
从那以后,大疆加速前进更高清的相机、更长的续航、更智能的飞行,竞争者逐渐掉队,最后只能看着大疆一家独大。
03
大疆真正进入全球视野后,很快就迎来了来自美国的“围猎”。
从2016年开始,美国政府接连出手,把大疆拉入各种制裁清单。表面理由是“数据安全”,实际原因却是忌惮这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压倒性优势。
紧接着,美国议员还提出过一份名为《反对中国无人机法案》的提案,想把抵制大疆写进法律,但讽刺的是,这份提案在国会里根本走不通,因为即便在美国本土,大疆的用户群体已经太广,农业、警用、消防都离不开它。
资本层面的较量也充满戏剧性。
当年大疆准备研发带相机的无人机时,曾主动找过美国运动相机巨头GoPro合作,可GoPro一开口,就要拿走整机三分之二的利润。汪滔没有妥协,干脆转身自研,结果硬是把供应链和研发体系拉起来。
几年后,GoPro推出的“Karma”无人机因为设计缺陷频频掉链子,最终黯然退市,成为行业里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
与此同时,舆论战一刻没有停过。
从数据可能被中国政府掌握的老调,到前不久《金融时报》将一张黄埔军校纪念馆的团建照硬生生解读成“军事训练”,大疆几乎成了西方媒体的固定靶子。
可讽刺的是,现实打脸来得比舆论快。美国消防员在加州山火现场用的是大疆,美国农民喷洒农药用的也是大疆。
甚至在巴黎圣母院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火里,大疆无人机提供了实时影像,帮助消防队判断火势,避免了更大损失。
可以说,大疆被围剿的这八年,也是它被全球证明不可替代的八年。
04
汪滔很低调,常年不接受采访,圆框眼镜,留着胡子,看起来文质彬彬。
但在管理上,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早期他能为一个螺丝拧紧几丝斤斤计较,今天依旧保持每周80小时工作。
他办公室门口有两行字:“只带脑子,不带情绪。”
这句话也许最能概括他:冷静、理性、不妥协。
如果汪滔去了麻省理工,他也许会在硅谷创业,但他选择了深圳,背后有中国最完整的供应链,有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
所以,大疆不仅仅是汪滔的故事,更是深圳的故事,是中国制造的故事。
外媒说它“最可怕”。其实可怕的不是大疆,而是他们意识到中国制造,不再是低端代工,而是引领全球的创新力量。
未来无人机市场会不会出现新的挑战者?或许会。但
今天,大疆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当一个退学青年靠执念把梦想变成现实,这就是世界无法忽视的中国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