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抛开剧情不谈,但关于唐代的细节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右相的贵族指甲,再比如李善德的破洞官服,还有张天爱的头牌花魁十七娘,妆造都是一绝,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十七娘这个妆容唐代人真的这样化吗?事实上确实如此,家里只要有些小钱基本都会这样化,这也是唐代时期最盛行的妆容,只不过需要脸部饱满的人化更好看,因为太瘦反而缺少几分微胖的韵味美,因为脸面积小所以施展不开,大唐盛世以胖为美,女性脸似玉盘,被认定为有福之人,太瘦反而弱化这个妆容。
因为剧太过于展现出“大唐盛世”,在十七娘的妆容上反而暴露缺点,因为它将唐代所有妆容都混合一体,粗看是漂亮的,觉得很华贵,但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有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细看就显得很脏。
其实唐代有很多类似的妆容,唐代最初是喜欢素面妆造,到武则天时期妆容逐渐浓艳,不过最经典大胆的妆容就是三白妆和花钿,盛唐时期腮红加重,喜欢将脸蛋画得通红,只有鼻子下巴额头白皙,有种白里透红的健康美,安史之乱发生后妆容才逐渐变得诡异,中唐由盛转衰,喜欢往脸上画很复杂的妆容,所以十七娘的妆容更像晚唐风,不像盛唐。
任何一个朝代的妆容都是根据朝代的走向而改变的,唐代是变化最大的那个,所以很多人觉得十七娘的妆容有点像日本妆容,安史之乱后流行的妆容叫太和险妆,白居易的《时世妆》里就有说到:“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面部也不涂红胭脂了,变成褐色的脂粉涂抹,将红唇脂变成乌膏,将嘴唇涂黑,眉毛化成八字眉,再搭配上高鬟危鬓发髻,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士气低落,瞧着一副病恹恹的感觉。
这个妆容在中晚唐时期十分盛行,因为妆容大胆配色巧妙,所以受到追捧,徐凝《宫中曲》所写“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虽然看似怪异了很多,没有盛唐女性的健康美,但很敢于创新!这个妆容也是结合中唐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收获了其它国家的异域元素,也代表了女性追求个性摆脱传统。
中晚唐时期还流行血晕妆,就是在脸颊到眼角处画和血痕相似的横道,远远一看像极到刀划了一道口子一样,《唐语林》中提到“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下,谓之血晕妆”。
这种妆容也深受女性喜欢,因为代表自己不刻板,追求自由,血晕妆通常都是画三四道,宽度还有位置都可以随意发挥,没有固定的画法,这个妆容还被白居易吐槽了,不过女性没有理睬,因此就流传了下去。
这样看五代其实算正常的了,五代喜欢将能画的都画到脸上去,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玉盘一般的脸才能撑得住的原因,因为脸大大妆容就不会显得很局促,这个妆容和十七娘的妆容还是很类似的,但张天爱脸小没有发挥出这个妆容本身的美。
还有种妆叫赭面妆,白居易的《时世妆》说到“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意思就是这样的妆容不符合华夏的风格,而女性追求这样的妆容就是在诅咒有亡国象征。
从鼎盛走到衰落,妆容的背后其实也代表不满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