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用人方面有其独特且颇显怪异之处。他既用人又疑人,疑虑重重,却又将疑虑之人纳入麾下。他善于运用感情笼络与严密监控并行不悖的策略,一方面注重物质引诱,另一方面又进行感情投资。他的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受他重用的将领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他最为信任、最为看重的人,又是随时死于他枪下的人。
![]()
不得不承认,蒋介石身边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能人异士,各行各业的专业精英皆有。在军事领域,他的“五虎将”尤为引人注目。陈诚、顾祝同、刘峙、卫立煌和蒋鼎文,这五位将领综合能力颇为出色。特别是卫立煌,他不仅是老蒋麾下的一员虎将,更是一位坚决反对内战的抗日名将,其英勇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
左起:傅作义、老蒋、卫立煌
1937年10月13日,忻口会战拉开帷幕,卫立煌将军亲自坐镇,统领六个集团军的雄师,与日军在忻口地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而阎锡山亦不甘示弱,他集结了三百余门大炮,配合防守部队向日军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令日军伤亡惨重。
1938年,卫立煌将军以二战区前敌指挥的身份,再次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中条山会战中,卫立煌将军指挥第4集团军英勇作战,多次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使得日军企图进攻陕西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
最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的“六六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卫立煌将军与第4集团军的官兵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战,最终成功粉碎了日军对中条山的最大规模扫荡。
1937年10月,卫立煌将军率领着第14集团军数万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入山西,肩负起全省抗战的重任。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因此频繁地深入各个战地视察,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妥善的防守。
![]()
当卫立煌将军来到八路军的驻防区域时,他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他们虽然武器简陋,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的斗志却依然昂扬,苦练杀敌本领,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这一幕幕让卫立煌将军深感敬佩,他深知这样的军队才是国家的脊梁,才是民族的希望。
为了支持八路军,卫立煌将军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武器和物资资助。在与八路军各级指挥员的接触中,他更是被共产党主张的全民抗战理念所折服。于是,他充分利用军事会议、学生集会、战前动员等各种场合,大力宣传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卫立煌将军堪称对八路军支持最为坚定的国军将领,其支持力度之大,无人能够企及,实至名归。
1943年,卫立煌将军被授予重任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在他的英明领导下,远征军奋勇向前,成功收复了滇西所有沦陷的国土,更打通了至关重要的中印公路。
![]()
卫立煌将军曾转战山西、滇西等地,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名字在战场上如雷贯耳。无论是友军还是敌人,都对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更是称他为“支那虎将”,这一赞誉足见其在敌人眼中的威慑力。
而美军高级将领史迪威与卫立煌将军曾有过深入的合作,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毫不吝啬地称赞卫立煌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媒体亦纷纷赞扬卫立煌为“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
![]()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立煌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发现蒋介石是一个以个人私利为中心的人,任人唯亲,目无党规。
老蒋知道卫立煌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却是掌握兵权却不好控制的“倔驴”。加上卫立煌多次八路军的亲密接触已引起了蒋介石的猜疑和不满。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分歧和对立愈加明显。
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考察欧美为借口,解除了卫立煌的兵权。卫立煌为了远离内战,欣然接受,前往多个国家进行军事考察。尽管蒋介石多次催促他主持战事,但他以各种理由不回,继续在欧洲多国之间游历考察。
![]()
1947年10月,卫立煌被蒋介石紧急召回国,要求他接替陈诚与共产党军队作战,挽救东北的危险局面。他的夫人和旧部都反对他去东北,陶振武等高级参谋曾试图劝阻他,告诉他这是陈诚的“金蝉脱壳”之计,他去就是当“替死鬼”。但卫立煌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职责,选择了前往东北。
在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之下,卫立煌赴东北前线。194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任命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当卫立煌抵达东北后,国民党军队的处境已经很不利,东北解放军的冬季攻势仍继续进行,解放了沈阳外围的几个据点,并切断了沈阳和锦州之间的交通。
![]()
3月9日,解放军又解放了吉林和小丰满水电站,13日解放四平。这时,东北的国民党军只剩下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据点,补给全靠飞机空投接济,卫立煌采取了一种稳重态度,无论解放军打到何处,守军部队长如何告急,蒋介石再三电令他派兵解各地守军之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在沈阳附近不动忿。
蒋介石亲自下令让卫立煌去支援锦州,但卫立煌却按兵不动,固守沈阳,同时还控制对廖耀湘军队的弹药供应。
![]()
最终,辽沈战役以国民党失败告终,蒋介石元气大伤。事后,他把责任归到卫立煌身上,认为是卫立煌的“按兵不动”策略导致国民党失去了最佳时机。
这里有个疑问,蒋介石对卫立煌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甚至将其下野并派往欧美。然而,东北战役时为何选择召回卫立煌呢?其实这并非偶然。相较于其他嫡系将领,卫立煌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他凭借战功成为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且拥有深厚的资历和声望,足以独当一面。
![]()
尽管在抗日时期,卫立煌与八路军有过密切的往来,但经过几年的观察,他并没有通共嫌疑,加上在当时战事紧张、无将可使的情况下,蒋介石认为卫立煌是唯一能够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因此把他当作一张王牌打了出去。
东北战败之后,卫立煌因蒋介石的猜疑而遭撤职查办,并被困于南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才得以改变。获释后,卫立煌在1949年1月28日夜匆忙逃离南京前往上海,进而转赴香港。
![]()
1955年3月14日晚,卫立煌夫妇在相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下,从香港九龙搭乘专轮前往澳门,再经由陆路经过石歧,最终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此后,他还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以及民革中央常委等重要职务。他于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