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狱中羁押的许多犯人,其实是蒙受了不白之冤的平民,而狱神便是保佑这些人的存在。
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封建时代的人们崇敬神祇,因此在长久的历史中,人们心中始终怀有对神祇的向往与眷恋。各地皆有神的踪迹,封建帝王也被赋予了神的形象,皇帝自称是天帝之子。
在封建时代,神祇无处不在,即便是在常人避之不及的监狱,神祇亦不嫌弃。监狱中同样有神祇的庇护,这便是所谓的狱神。“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狱中羁押的许多犯人,正是这些蒙受不白之冤的平民,而狱神便是他们的守护者。
祭祀狱神的习俗由来已久,自从监狱出现,冤狱也随之而生。因此,那些盼望早日摆脱牢狱之苦的犯人们,便供奉着狱神,祈求庇佑。
早在汉朝时期,便有部分人将皋陶奉为狱神,然而这种信仰并未广泛流传。直到监狱中发生的一桩事件,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时朝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姓范,人称“范贤德”。范贤德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与那些贪官污吏水火不容。在历史上那次著名的党祸中,范贤德不幸遭人陷害,被关入监狱。得知范贤德身陷囹圄,那些爱戴他的百姓无不痛心疾首,却苦于无计可施。
狱中有一名狱卒,对范贤德的遭遇深表同情,但由于身份低微,无力施以援手。无奈之下,狱卒只能出此下策,他对范贤德说:“大人,您分明是冤枉的,但天理昭彰,终会还您清白。您不妨试着祭祀一下皋陶,他乃我们此地的狱神。常有人祭拜皋陶,祈求公正裁决,据说颇为灵验。大人,您何不一试?”
范贤德听完,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皋陶是古时的一位贤士,如果他真的成了神仙,不管我是否祭拜,他都应该请上天为我伸冤。事情的真相,人们有目共睹,皋陶既是神仙,自然明白。如果皋陶不灵验,我再祭祀也无济于事。唉,只要心里虔诚就足够了!”狱卒听范贤德说得在理,便不再劝他。
在汉朝时期,士人崇尚清流,行事不拘泥于形式,而讲求实效。范贤德亦是如此,他认为只要内心敬仰神灵便足矣。
没想到当天夜里,范贤德梦见一个相貌奇特之人对他说:“我就是皋陶,你的冤屈我早已知晓。然而此事重大,牵涉众多重臣,甚至连皇帝也难以脱身,这些人大多福报未尽。因此,我已禀明天帝,过两天便会有结果,你要耐心等待。”
范贤德醒来后,心中颇为惊奇,便让狱卒带他去看皋陶神像。神像供奉在监狱一角,范贤德一见,大吃一惊,原来那尊神像与他梦中所见之人竟一模一样。范贤德不由得折服,在神像前虔诚地赡拜并默默祈祷了一番。
很快,范贤德获释出狱,官复原职。他上朝谢恩,皇帝温言安抚。回到家中,范贤德才得知朝中发生了奇事。原来,昨晚皇帝梦见天帝与一位相貌奇丑之人,那丑人严厉斥责皇帝昏庸,重用奸臣,却将忠臣下狱,若不速速改正,大祸将临。皇帝随即下令释放范贤德,并严查那几名诬陷他的奸佞之臣。
范贤德出狱后,命人在狱中供奉皋陶神像,此事逐渐传扬开来。监狱中那些含冤的犯人也纷纷祭祀皋陶,祈求冤情昭雪。自此,皋陶在各处监狱广受供奉,逐渐成为公认的狱神。
据典籍记载,皋陶为唐尧时期人士,是当时著名的贤士。唐尧见其才干出众,便委以专职处理各类案件。皋陶上任后,创立了司法刑罚制度,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法典,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法典。当时官员依此法典办理案件。皋陶审理案件时明察秋毫,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因此,人们有云:“皋陶造狱,法律因之而生。”
由于皋陶处理案件极为公正,他亦成为公正的象征。他反对使用酷刑,严禁虐待犯人,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可以说,皋陶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奠基人。
唐尧时代的人民极为淳朴,皋陶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功绩亦永载史册,后人因此尊奉他为古代的狱神。
后人崇拜皋陶,将他想象成一个相貌奇特的人物。相传皋陶拥有马嘴,脸色青绿相间,宛如一只怪兽,令人望而生畏。由于皋陶象征着威严的法律,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他描绘成面目狰狞、威严的形象,借此在皋陶身上赋予公正的特质。更有甚者,认为皋陶的先祖为马,皋陶即是马的化身。在民众心中,马代表着朴实、憨厚且充满正义感的动物形象。
远古时期,马是众多氏族的图腾,随后人们逐渐将马视为公正法官的象征,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作为狱神的皋陶,也因此与马紧密相连。
人们普遍认为,狱神兼具公正与仁爱之心,掌管监狱中的一切事务。此外,狱神还能驱除疾病、免除灾祸,颇为灵验。只要监狱存在,犯人尚在,狱神的崇拜便不会消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