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穷神表达了老百姓的一个愿望,即希望摆脱贫困,过上更富裕的生活。而穷神则成了穷人的出气筒。清末文人俞樾曾撰文《送穷神》:“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神。”
在古时的农耕社会,由于经济不发达,人们普遍生活贫困。老百姓因长期贫困而心生畏惧,渴望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每到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送穷”仪式。“送穷”通常在正月初六进行。
所谓“送穷”,实则就是送走穷神。人们乐于迎财神、迎福神,迎请神明之后还需送神归位,如送灶王爷。然而,送灶王爷与送穷神有所不同:灶王爷被送走后是上天祈福,而送穷神则是将贫穷彻底扫地出门。这是一种古代特有的奇特习俗,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民俗现已逐渐消失。
过去,穷神亦被称作“穷子”,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宋朝某书记载,穷神原为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这个孩子颇为特别,自幼体弱多病,身材矮小,性格异于常人。尽管出身显赫,他却偏爱旧物,新衣必先弄旧才穿;对山珍海味不屑一顾,每日仅以稀饭果腹。
![]()
别人对他束手无策,只能任由他随心所欲。后来,他不幸在正月初六去世,人们并未为他举行厚葬,而是依照他平素的性格,简简单单地将他安葬。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相信颛顼的儿子死后必定成神,于是纷纷开始祭祀,目的是为了送走贫穷,因为颛顼之子生前偏爱贫穷,死后成为的神自然也是穷神。因此,当人们感到生活不顺时,便认为是穷神降临自家,于是到了穷神的忌日,即正月初六,人们都会祭祀穷神,据说这样能将其送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每年正月初六都要祭祀穷神,这一习俗逐渐被称为“送穷子”。到了唐朝,民间送穷神的仪式已极为盛行,唐人不仅祭祀穷神,还有撰写送穷文的传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曾撰写《送穷文》,详细记述了百姓送穷的仪式:人们在祭祀穷神时,需先向穷神作揖行礼,并在行礼时诉说自己的困苦。例如,行礼完毕后会说:“穷神啊,我早已知晓您的大名,也未曾忘记您。今日是您的祭祀之日,我奉上钱财供您享用,为您送行。我不会忘记您的恩情,待到来年今日,我仍会如常供奉,请您安心,早日启程,一路平安!”
人们送穷神时的言辞与送灶王时相似,但送灶王时,人们希望灶王在上天汇报前能为自己多美言几句;而送穷神,则是期盼尽快将其送走,希望他不再归来。
不仅文章如此,在唐朝这个诗歌盛行的时代,众多诗人也纷纷吟咏送穷神的诗篇。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年年至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望,无人不送穷。”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祭祀穷神、送走穷神的热闹场景。
![]()
据史料记载,送穷神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需将粪便集中一处。送穷神的当天,需制作数个面饼以遮盖粪便,并将其一同移除,如此方能实现送穷之目的。唐朝时,送穷神的仪式颇具特色,韩愈在其《送穷文》中述及:人们需用柳木制成船形,船上摆放象征性供品,借柳木船以送神;而南方部分地区则以芭蕉代替船只进行送穷神仪式。
在北京,尚存一座鲜为人知的穷神庙,位于阜成门与西便门之间,隐蔽于护城河外一隅,地处大道西侧半里远的胡同内。该庙极为狭小,高度仅两米余,进深一米多,难以容人进入。穷神之名名副其实,连庙宇亦显得如此简陋,仅有穷困之人才会至此祭祀。
穷神亦是旧北京杠房伙计所供奉的行业神。杠房即早年协助民众筹办丧事的店铺,除出租殡葬用具外,还负责安排葬礼上的仪仗与鼓乐事宜。杠夫即为杠房伙计,负责出殡时抬棺木的劳役。
在旧时代,人们极为重视丧葬,葬礼与婚礼并称“红白喜事”,其中“白喜事”即指丧葬。古人认为,人死后将前往另一世界继续生活,故对逝去的父母长辈仍需如生前般悉心照料,因此,古代丧葬礼仪极为繁琐。
![]()
从前,人们在办理丧事时,非常注重丧葬的排场。葬礼上的众多仪式都需要请杠房来操办,因此,围绕送葬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因民众的重视而显得颇为兴旺。然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却被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低下,常受人轻视,收入也微薄。因此,投身此行业者多为贫困之人,他们的居所极为简陋,有时甚至无家可归。于是,他们总是渴望改变自身的境遇,穷神便成了他们寄托希望的对象。他们集资修建穷神庙,期望得到穷神的庇佑,早日摆脱贫困。
穷神庙中的神像也别具一格。与其他衣冠楚楚、威严尊贵的神祇不同,穷神形象却显得穷困潦倒:头戴破毡帽,身着破旧衣衫,手持葫芦状酒壶,这身装扮正是典型的穷人形象。
穷神庙与送穷神的习俗,都反映了民众的一个共同愿望,即贫苦百姓渴望摆脱贫困,向往更加富裕的生活。而穷神则成了穷人宣泄情绪的出口,他们将自身贫困的境遇归咎于穷神。于是,人们便通过送穷神和建立穷神庙的方式,祈求摆脱贫困,期盼过上富足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