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兜轻提,水花四溅,一只只红彤彤、活力十足的小龙虾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被装进筐内……近日,郓城县张营街道刘一村利用50亩煤矿塌陷区改造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迎来丰收,昔日的荒废之地如今跃动着致富的希望。
“今年的养殖非常成功,我们养的小龙虾品质非常好,每亩产量能达到25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格,每亩收入可达50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山笑呵呵地说,“这得益于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模式,不仅让闲置土地重新‘活’了起来,还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盘活这片闲置土地的关键,正是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党支部牵头整合闲置塌陷地,通过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将“废弃伤疤”变为“露天聚宝盆”。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又能在养殖基地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正在捕龙虾的村民陈长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上半年,我把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地每年能拿到1400元租金,5亩地就是7000元。合作社还让我在小龙虾养殖基地负责管理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每年在基地工作4个月左右,大概12000元,加上土地租金,一年总收入约20000元。”
小龙虾养殖基地的丰收,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乡村旅游业注入了新活力。收获的小龙虾个大肥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捕虾乐趣。“这个小龙虾养殖基地周边全是盛开的荷花,风景宜人,蓝天白云相映成趣,非常适合游玩。”游客刘乐枚说。
“通过这次成功养殖,不少村民都主动来学习养殖技术,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养殖规模扩大到300亩,让村里的塌陷地全部得到利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陈玉山说。
近年来,张营街道以“张营的农园”品牌为引领,通过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将曾经荒废的塌陷区变成了如今的特色养殖区,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目前,已经建起了小龙虾、鲈鱼、花鲢等5个特色养殖基地。
刘一村养殖小龙虾的生动实践,是党建引领下资源再生的范本。面对塌陷地困境,刘一村不等、不靠,党支部主动领办合作社,以生态修复为基、特色养殖为径,将土地“包袱”转化为了产业“财富”。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的双赢模式既盘活了沉睡的土地,更激活了致富的内生动力。
菏泽日报 记者 仝志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