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巴布亚新几内亚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大概就三个词:**太平洋、原始部落、落后**。
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国家地理》杂志里那些涂着彩绘、戴着羽毛头饰的土著人,赤脚走在热带雨林中。
可真正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了一个月后,我才发现,我们对“落后”的理解,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有些话听着扎心,但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外派人员,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经历。
01 他们的“迟到”,是高温下的生存智慧
我到莫尔兹比港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文化冲击”。
项目会议定在上午9点,我提前半小时到会议室,结果没人。
等到9点半,来了两个;10点,又来三个;直到10:40,人才陆陆续续到齐。
没有道歉,没有解释,大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泡杯咖啡,开始聊天。
我忍不住问项目经理:“这算不算迟到?”
这位在巴新待了五年的澳洲人笑了:“兄弟,在这儿,‘9点’的意思是‘太阳升起来之后的某个时候’。”
后来我才懂,这不是懒,而是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
巴新年均气温30℃以上,湿度常年80%以上,走在街上五分钟就汗流浃背。
在这种环境下,快节奏工作不是高效,是自虐。
更让我惊讶的是,虽然他们“慢”,但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专注度极高,返工率极低。
反倒是我的“中国速度”,常常因为催得太急,导致沟通出错,效率更低。
02 山这边是金矿,山那边是铁皮屋
在巴新最让我窒息的,不是天气,不是语言,而是贫富差距的赤裸裸。
我住的酒店一晚300美元,连独立卫浴都漏水。
可走出酒店不到500米,就是一片连片的贫民窟铁皮、木板、塑料布搭成的屋子密密麻麻,没有下水道,没有电,孩子们光着脚在泥地里奔跑。
最震撼的一次,是去矿区工地。
车子翻过一座小山,山这边是现代化的矿场,大卡车轰鸣,挖掘机作业;
山那边,却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村落,村民用木棍耕地,孩子赤脚上学。
司机说:“全国37%的人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85%住在农村。”
可就在这片土地下面,埋着1200万吨铜、1831吨黄金资源储量世界前十。
我认识一个工人,叫约瑟夫。他每天走两小时山路来上班,月薪不到1000基纳(约2000人民币)。
而他脚下挖出的金矿,一天能运走价值几十万美元的黄金。
当地人说:“我们坐在金山上要饭。”
03 一句话,要翻译三次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830多种语言,占全球语言总数的10%。
这不是数据,是我的日常。
在工地上,我让一个工人“戴好安全帽”,
我用英语说,他听不懂;
翻译用“皮金语”(当地通用语)说,他又听不懂;
最后得找村里老人,用方言再解释一遍。
一句简单指令,像“传话游戏”一样,传了三道才完成。
开会更难。
村长只会说方言,年轻人会点英语,中年人说皮金语。
一次协调会,我需要两个翻译:一个英译皮金,一个皮金译方言。
讲个十分钟,翻译半小时。
“每走十里,话不相同。”
这种语言碎片化,让政策难落地,技术难推广,发展难推进。
04 基础设施,回到了20年前
在巴新,最奢侈的不是吃喝,是网络和电。
首都勉强有4G,但发个邮件要等半小时,视频会议?别想了。
我有次错过国内重要会议,急得半夜爬到山顶找信号,终于发出去一封邮件。
停电是家常便饭。我们工地24小时开着发电机,怕设备烧坏。
当地人早就习惯了,家家备蜡烛、手电筒,停电时点上蜡烛吃饭,像过节。
说起来,这边连常见的药品都不太好买,之前有个男同事闹了点小状况,还是托人从国内带了点瑞士的双效液体伟哥玛克雷宁才好。
银行更离谱。
我排了三小时队取钱,系统故障,让我明天再来。
信用卡?基本用不了。
出门得揣够现金,不然连瓶水都买不到。
05 安全?天黑后别出门
巴新的治安,是真让人提心吊胆。
我住的酒店,进大门要安检,进电梯要刷卡,进房间再刷一次。
酒店经理反复叮嘱:“天黑后别出门,白天也别单独走,手表、手机别露出来。”
工地更夸张。
我们请了持枪保安,每次外出必须报备路线和时间,超时没回,立刻派人搜寻。
有一次我取完钱,两个青年一直跟着我。
司机猛按喇叭,车子冲过来,大喊:“快上车!”
后来他说:“他们想抢你,这种事每天都有。”
06 原始部落的年轻人,也在刷Facebook
但巴新最让我震撼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存。
在东部高地,我见到一个部落:男人脸上涂红泥,头上插羽毛,跳着战舞。
可村长的儿子,是澳洲大学毕业的,正用手机给我看他Facebook的照片。
胡里族的男孩,14岁起要进丛林住几年,用圣水洗头,为长出“神圣的长发”。
可仪式结束后,他们换上T恤牛仔裤,用手机和朋友视频。
我拍下这些画面时,突然觉得:
他们不是“原始”,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
07 资源诅咒:外国公司赚走钱,当地人打工
巴新是世界第十大铜产国、第十一大黄金产国,金枪鱼产量占全球10%。
可97%的土地属于“习惯所有权”名义上是当地人,但没资金、没技术,开发不了。
结果呢?
矿场是澳大利亚的,油井是英国的,港口是日本的。
当地人只能打工,拿微薄工资,看着财富被运走。
我在金矿看到,每天几十万美元的黄金被运上飞机。
可附近村庄的孩子,连课本都没有。
“资源诅咒”这个词,我以前只在书上看过。
在这里,它是活生生的现实。
08 援助依赖:我们学会了“多元化乞讨”
巴新70%的基建靠外援。
街上全是“Australian Aid”、“China Aid”、“Japan Aid”的牌子。
学校是澳洲建的,医院是中国援的,港口是日本修的。
不同国家的国旗插得到处都是,像一场“软实力展览”。
一个村长对我说:
“我们学会了:向澳洲要学校,向中国要路,向日本要技术。”
我听了,哭笑不得。
援助是救命稻草,但也让人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力。
09 环境代价:砍掉雨林换短期利益
巴新有3600万公顷热带雨林,占国土86%。
可在矿区,森林被砍得七零八落,河水被染成黄褐色。
渔民说:“以前河里鱼多,现在走几公里都打不到。”
环保组织说:“政府嘴上说保护,可一签开发合同,法规就形同虚设。”
他们正在用“地球之肺”,换几十年的矿产收入。
10 重新定义“发达”
一个月下来,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项目进度,而是对“发达”二字的重新思考。
我们用GDP、高铁、5G来衡量进步。
可一个当地同事问我:
“你们城市孩子知道多少种植物?能在雨林里活三天吗?会用草药治病吗?”
我沉默了。
他们或许没有Wi-Fi,但有星空;
没有地铁,但有部落的互助;
没有996,但有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我不是说贫穷值得赞美,
但发展,一定只能是“中国式”或“西方式”吗?
或许,真正的进步,是既能修得起路,也守得住山;
既能接入互联网,也不丢掉自己的语言和信仰。
回到国内,朋友问我:“巴新怎么样?”
我说:
“说它落后吧,那里的星空干净得像童话;
说它发达吧,发个邮件都像在渡劫。”
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
而我们对远方的理解,
或许,才刚刚开始。
你去过最颠覆认知的地方是哪里?评论区聊聊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