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的耗电量等于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的总和(不含美国)!一方面这证明了我们的生产和消耗冠绝全球,一方面也说明,其他国家的消费和制造远满足不了我们的生产和消耗速度!总的来说,达成人类文明成就还是厉害的,最关键的是在铜价下跌周期里,完成了电网的大规模铺设,随着新能源的推广,6G的推广,未来耗电量还将指数级上涨!
中国 7 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突破 1 万亿千瓦时大关,不仅是全球能源领域的历史性突破,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与能源系统的深刻转型。这一数据背后蕴含着多重维度的意义,同时也对电网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先看万亿千瓦时的突破性意义!
7月1.02 万亿千瓦时的月度用电量,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的用电总量,是德国全年用电量的两倍。这一规模不仅标志着中国电力消费市场的庞大,更凸显了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日均用电量计算,7 月每天的用电量高达 329 亿千瓦时,相当于每秒消耗 38 万千瓦时的电力,足以支撑一座中等城市全年的基础用电需求。
用电量的激增是经济活跃度的 “晴雨表”。除了高温天气导致的制冷需求(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 18%,河南等省超 30%),“东数西算” 战略推动的算力中心、智能工厂等新质生产力场景,以及赛事经济催生的新兴用电需求,都显示出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一数据同时印证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十年间中国月度用电量翻倍,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从十年前的约 15% 提升至近 20%。
同时,尽管用电规模创纪录,但能源结构 “含绿量” 显著提升。7 月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 25%,较十年前提升逾 15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 4 度电中就有 1 度来自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在支撑高增长的同时,也为 “双碳” 目标奠定了基础。
而本次用电量的激增,可能和全国大范围电表更换完毕也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关于对电网系统面临的多维挑战,我想说主要的挑战还是在于负荷和配送!
首先是,2025 年 7 月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空调负荷激增导致多地电网负荷屡创新高。例如,湖南电网最大负荷达 4664 万千瓦,较去年增长 53 万千瓦。这种瞬时负荷波动要求电网具备极强的调峰能力,但煤电装机占比已降至 33.2%,传统调峰电源不足的问题凸显。
其次是,尽管风光发电装机已超过火电,但风电、光伏的间歇性特征导致电网调节难度加大。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增速(27.4%)远超全社会用电增速(8.6%),当极端天气与新能源出力低谷叠加时,电网需依赖煤电、气电等调节电源兜底,进一步加剧了调峰矛盾。
接着,当下新经济中的算力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新兴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负荷的集中接入可能导致局部电网过载,且充电时段与居民用电高峰重叠,进一步加剧峰谷差。
然后,中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格局未根本改变。尽管已建成 44 条特高压通道,“西电东送” 能力超 3 亿千瓦,但东部负荷中心在极端天气下仍面临供电压力。
而分布式新能源(如屋顶光伏)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大规模接入,使配电网从 “无源” 网络向 “有源” 网络转变。部分地区配电网承载力接近极限,出现电压越限、台区过载等问题。
此外,当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成,但跨省跨区交易、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等多机制并存,增加了供需匹配难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电源侧,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煤电、气电等调节电源 3000 万千瓦,同时发展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
而在电网侧:推进特高压直流工程(如宁夏 — 湖南 ±800 千伏项目)和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提升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
最后是需求侧: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扩大需求侧响应覆盖面,浙江等地通过政策引导已实现 1GW 以上削峰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