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960年,一位京剧新星在北京吉祥剧院演出引起轰动。
毛泽东、周恩来都观看过她演出的京剧,不仅获得高度赞扬,甚至连梅兰芳赞扬其为“后起之秀”。
这个人就是齐淑芳。
但是当年齐淑芳带团赴美演出,本是风光无限的文化交流,最后却集体滞留海外!这中间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曲折?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齐淑芳出生在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家庭,家里几代人都和京剧打交道。
家里不仅人才辈出,大哥齐英才后来成为上海京剧院的副院长。
三哥齐英奇也是京剧院的武戏演员,在《龙江颂》等剧里有着不俗的表现。
她的嫂子张美娟——一位被称为“武旦皇后”的艺术家,不仅自己戏功扎实,还是上海戏曲学院的老师。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她对京剧的喜爱也与日俱增,小小的她也跟着有模有样地捏手指、甩衣袖。哥哥半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想学唱戏,本以为只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没想到齐淑芳坚定地点头,说以后要当像哥哥嫂嫂一样了不起的京剧演员 ,就此踏上京剧之路。
13岁那年,齐淑芳正式拜自己的嫂子张美娟为师,开始正规训练。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手把手传授念唱做打。同时齐淑芳的京剧功底在严苛训练中突飞猛进。
张美娟作为“武旦皇后”,将自己拿手的《杨门女将》《白蛇传》等经典剧目的绝技倾囊相授,从腰腿功到刀枪把子,再到眼神、身段的细节,都要求她做到极致。
到后来随着技艺成熟,齐淑芳开始在全国巡演中担纲主演,《虹桥赠珠》《盗仙草》等剧目让她积累了大量名气,20多岁就成了国内京剧界小有名气的武旦演员,为后来的艺术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中国巨星跌落“神坛”
1960年,齐淑芳在北京吉祥剧院的演出引发轰动,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梅兰芳大师也上台紧握她的手,赞其为“后起之秀”,那时起,她便在国内京剧界初露锋芒。
后续在《智取威虎山》成功地演活了“小常宝”,一首《只盼那深山出太阳》唱段中亮丽的嗓音曾响彻,更是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齐淑芳经过这样的爆火,她的京剧艺术不仅只局限于中国,还迅速在海外传播起来。
就这样她后续开始跟随团队进行海外演出以及文化交流活动。
1964年,齐淑芳随上海京剧院携《火凤凰》等剧目赴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访问演出。
她凭借精湛的武旦表演和极具东方韵味的京剧服饰、身段,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是她的艺术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起点。
很快到了中国戏剧界的一个重大时间点,同时这也是齐淑芳的一个重要人生转折点。
1988年,她受美国华人社团联合邀请,随后率团赴美演出,计划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演出三个月。
首站纽约的演出异常成功,林肯中心的剧场不仅座无虚席。他们演出的《杨门女将》大受美国观众欢迎,每次演出结束,齐淑芳都能收获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
就连美国《纽约时报》也对其进行了报道,称赞齐淑芳的表演就像一场视觉盛宴,她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如钟表,每一个眼神都饱含故事,还称赞齐淑芳的京剧团“武技精彩”。
出国宣扬京剧文化为国争光能做到像这种成绩的,对大部分人民群众来说,这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是就当人们期待地等着他们凯旋归来的时候,齐淑芳带着30多号人宣布:“我们不回去了!”。
京剧名角“扎根”美国?
齐淑芳团队的计划在国内“砰”一声的炸开了锅,说好听一点就是留在美国继续宣扬传统文化,但人们都看出来了齐淑芳野心,当时留在美国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日子将她的野心激发出来,慢慢不再安于现状。
她的老公龚国泰听到这个消息才知道自己被抛弃在国内,多次劝她回国无果,更是对齐淑芳失望至极,最终两人结束了这段婚姻。
那齐淑芳滞留在美国这个决定后续需又如何呢?会真的过上“好日子”吗?
团队滞留美国初期,表演虽然火爆一时,但是老外就是一时兴起,来的快去的也快。逐渐京剧表演就落寞下去了。没有人脉、语言不通情况下齐淑芳等人处境艰难凄惨,不仅曾流落街头,衣食无保障,还曾被人贩子控制,护照被没收。
由于表演没有观众,开不出工资,导致团队逐渐纷纷散伙。在这种情况下,齐淑芳也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留在美国,她甚至扬言“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强”,在美国她白天后厨刷洗盘子给客人端茶倒水,而晚上继续练功。
后面贵人出现,在华裔钢琴家殷承宗及旅美企业家的帮助下,他们才得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1985年,齐淑芳与一同前往美国的武生演员丁梅魁再婚。
1988年,这对夫妻用仅有的2000多美金创办了“齐淑芳京剧团”,为契合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齐淑芳在保留京剧内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剧目编排上,将《四郎探母》简化为“一个士兵的家国乡愁 ”,表演形式上,与纽约爵士乐团合作,把《夜深沉》曲牌和爵士乐融合 ,还创作了京剧版《梁祝》;她还借鉴百老汇音乐剧叙事方式,将《杨门女将》改编为“女性力量”主题,吸引更多女性观众。
经过各种改编,齐淑芳终于打开美国戏曲市场,不过有人说:“随意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改编这是对先辈的不尊重”。但是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如果只固执的保留传统而不进行创新,新时代又如何改变?
当年选择,如今回头?
2008年齐淑芳突然回国,当时她已年过六旬,希望能回到故乡看看,并尝试与过去的亲友重新建立联系。
毕竟当年她滞留美国的选择,在那会儿就挺有争议。
一边是国内的京剧舞台和熟悉的生活,一边是异国他乡的未知与闯荡。如今多年后回来,哪怕只是低调探亲,也难免让人联想:是落叶归根的念想,还是对过往的某种“回望”?
此外,她也关注着国内京剧的发展,偶尔会参与一些与京剧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并未长期留在国内,之后仍返回美国继续经营自己的京剧团,专注于在海外推广京剧艺术。
感觉齐淑芳这次回国可以看作是她对故乡和过往的一次回望,但多年的海外生活已让她的事业重心和生活轨迹与国内有了较大差异,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美国继续自己的京剧事业。
后来她在美国办剧团、闯百老汇,每次有新动作都能出点新闻。
结语
不过仔细想想,一个中国京剧团能在百老汇演《杨门女将》,这话题性多强?有人骂她“忘本”,也有人赞她“敢闯”,争议声里,她反而成了海外京剧圈的“标志性人物”。
不过她的选择的确打破了常规叙事,从“舞台名角”到“海外创业者”的转变,本身就是一出跌宕起伏的真人秀,观众一边讨论她的对错,一边又忍不住追更她的后续——这大概就是争议性人物的“流量密码”吧!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