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2 日,阿里巴巴美股单日上涨 4.11%,报收 122.94 美元,总市值达 2933.41 亿美元;港股同步上涨 1.99%,收于 118 港元,总市值 2.25 万亿港元。
这一数据,是其刚刚披露的 2025 财年成绩单。
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次关键转型。
1999 年成立之初,以 B2B 业务起家的阿里,在 2003 年迎来第一次转型:
面对 eBay 的强势竞争,淘宝以 “免费三年” 策略破局,2004 年支付宝上线则解决了电商交易的信任难题。这 “左右手互搏” 的创新,不仅击败了国际巨头,更奠定了中国电商的基础设施框架。
2014 年纽交所上市募资 217.6 亿美元的纪录,标志着第一次转型的成功收官。
2009 年阿里云的成立,开启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当时外界质疑 “做云计算是找死”,但阿里坚持每年投入超百亿。到 2025 财年,阿里云收入已达 1180 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 11.8%,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同期成立的菜鸟网络,则补全了电商生态的物流短板,如今已覆盖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 年通过技术创新减排 3333.8 万吨。
2023 年启动的 “1+6+N” 组织变革,以及 2025 年官网业务调整为四大板块(中国电商、国际数字商业、云智能及其他),构成了第三次转型的核心。
这次转型将淘天集团与国际数字商业整合,由蒋凡领军并进入核心决策圈,凸显了 “聚焦电商基本盘、强化科技驱动力” 的战略意图。
2024 年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年活跃买家数(AAC)稳定在 10 亿规模,这些用户平均每两天访问一次淘宝,其中 4900 万 88VIP 会员更创下每月访问 27 次的高频记录。
这意味着中国几乎所有网民都已成为阿里生态的参与者,用户粘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全球化成为用户增长的新引擎。
东南亚市场的 Lazada 已实现每月 1 亿次访问,印尼地区市场份额达 15%;阿里国际站 2025 年 6 月以来订单量同比激增 42%,GMV 增长近 30%,其中 “10 美金以上品质精选商品” 占比达 68%。
2025 财年,淘天集团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合计贡献了 58.4% 的营收,继续扮演压舱石角色。
其中阿里国际站 GMV 突破 5000 亿美元,深圳 3C 产业带通过 “小单快反” 模式实现 7 天交付,库存周转率提升 4 倍,展现了跨境 B2B 业务的技术赋能成效。
阿里云虽营收占比不及电商,但增长质量显著提升。
在全球云计算利润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阿里云 5.53% 的利润率虽低于 AWS 的 20.66%,但受关税政策影响的波动幅度更小,显示出独特的成本控制优势。
从 GMV 结构看,平台已从早期的标准化商品进化为全品类覆盖。2024 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4%,日均下载率超 45%,推动货币化率持续改善。
当前阿里面临的挑战颇具时代特征。
国内市场需应对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和抖音电商的内容攻势,反映在数据上,淘天集团 2025 财年营收增速仅 3%;国际市场则要与亚马逊、Temu 展开本地化竞争。
对此,阿里的应对策略呈现出精准施策的特点。
在国内电商板块,阿里以 "双保" 服务稳固商家生态,1688 平台推出免费 AI 数字员工,助力商家降本增效。
同时升级反作弊模型,精准识别恶意行为。这些举措显著提升用户规模,1688 买家数从两年前 6500 万增至 9600 万,付费会员突破 1000 万。
在技术投入上,阿里计划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用于云计算和 AI 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化发展中,国际站借助 “AI 采购助手” 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既提升效率又符合欧盟 DMA 等监管要求。
从湖畔花园 18 人团队到 220 国数字商业帝国,阿里 26 年发展史,正于全球舞台上续写新篇。其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的使命,也在 AI 时代焕发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