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失信不立,欺而不长。”
诚信,是一切交易的根基。
没有诚信,钱货两空,合作瓦解;没有诚信,制度形同虚设,人与人之间只剩下防备和算计。
一个人失信,可能只是自毁前途;可一旦企业、机构也沦为失信者,那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信誉”,而是整个社会赖以运行的信任土壤。
欺,可以得逞一时; 骗,或许能挣眼前小利。
但欺骗若成为习惯,终究会反噬自己。
正所谓:“一篙松劲退千寻。”
信任崩塌,往往就在一次小小的背弃之间。
近日,一则发生在成都的“加油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8月20日,据澎湃新闻报道:
一位车主在成都一处加油站加油时,油箱总容量仅50升的车辆,却被显示加注了67.96升汽油。
当车主提出质疑后,加油站却坚持按67.96升收费。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纠纷,而是击中了社会神经的敏感点:
诚信的失守,以及制度保障的迟滞。
事情的经过耐人寻味。
车主杨先生驾驶一辆2025款轿车,油箱最大容量50升,且当时油箱中已有余油。
然而加油机却显示为其注入了67.96升燃油,总费用高达500余元,远超平日三百余元的正常水平。
杨先生立即指出不合理之处,但加油站方面的回应令人咋舌:“我们只认油枪上的数字”。
这种答复,说白了,就是一句话:
不管逻辑,不管常识,不管事实,只认机器。
机器一旦“认证”,人反而失去了辩驳的资格。
杨先生在加油站等待了大半天,依旧无人出面解决,只能在无奈中付钱离开。
即便他报了警,警方也表示此事应交由市监部门处理。投诉、等待、无回应……
或许,这就是普通人面对投诉最常见的处境。
三天后,才有一名加油站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将多收的钱退还,言辞中还带着几分“息事宁人”的意味。
问题油枪虽被封存,但至今没有明确解释,更没有公开致歉。
从事件细节看,胖胖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深思:
油箱设计容量与实际加注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冲突。按理说,制造商给出的油箱容量并非随意编写,而是经过严格测试和标准规定。
如果油枪显示数据超过物理极限,那要么是油枪计量存在问题,要么是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如果连基本的“数字对不上”都能被敷衍过去,那人们凭什么再相信这些设备的公正与准确?
而且,加油站方面的态度也令人不安。
按理说,面对顾客的质疑,最起码的做法是调查、解释、安抚,而不是一句“我们合法合规”来堵住所有疑问。
合法与合理之间并不等同,监管检查的存在不代表设备没有问题,更不能成为推脱责任的挡箭牌。
人们真正担心的,不是机器会偶尔出错,而是有人用“合法合规”的外衣来掩盖问题,甚至固化为一种习惯性的傲慢。
还有一个要质疑的点,就是制度反应的迟缓折射出监管的尴尬。
车主从加油站到市监局,再到12345热线,层层投诉,等待多日,得到的却是一个模糊的“正在调查”。
试问,在这期间,多少消费者仍在使用那些未被及时检测的加油枪?
诚信失守的风险,往往不在于一个事件本身,而在于“延误处理”的空档期,让更多人暴露在不确定的伤害之下。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多时候是“制度化”的信任。
我们相信油枪显示的数字,相信医院开具的处方,相信银行流水的数据,归根结底不是相信某一个人,而是相信制度背后的规范和监管。
一旦这些环节出现裂痕,信任就会从根基上动摇。
胖胖认为,这可不是杨先生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可能遭遇的风险。
当诚信的底线一旦松动,欺骗就会如同野草般疯长。
服务提供者有没有履行诚信与合法的基本义务,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诚信,不仅是个人的品格,更是社会的契约。
古人讲:“人无信不立。” 市场经济更是如此。
假如消费者连最基本的交易安全都无法保障,那还何谈发展?
一旦监管出现迟钝,最终受害的,不只是某一个杨先生,而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
诚信的土壤一旦被污染,社会的空气也会随之浑浊。
事件仍在调查中,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若失信得不到惩戒,若欺骗被轻描淡写地掩盖,那么这样的故事,还会一次次上演。
到那时,受害者不只是一个杨先生,而会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普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