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有这么一件事,2024年7月10日,一个叫余雪成的本地人雨后去河边转悠,结果捡到一枚古旧的铜钱币。这东西可不简单,经专家一鉴定,足有180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汉代的剪轮五铢钱。十堰晚报最先报道了这事,很快就传开了,让不少人觉得挺新鲜的。
余雪成今年35岁,从小就在黄龙镇长大,现在也在这儿工作。他平时对本地历史文化特别上心,这些年一直忙着挖挖古镇的老底子,整理推广那些陈年往事。空闲时,他就爱去田野河边溜达,捡些石器碎片、陶片或者瓦片之类的旧玩意儿,带回家慢慢研究。这次捡到的铜钱币,就是他在堵河和犟河交汇处的一块耕地边上发现的。那地方是东湾村,雨水冲刷后,地面上露出一块青色的东西,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枚五铢钱,但边缘被剪掉了一圈,字迹也不全了。
专家是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部的刘志军,他一看就认出这是剪轮五铢钱。简单说,这钱币是东汉晚期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不太平,经济也吃紧,铜料不够用,人们就把现有的五铢钱外沿厚边给剪下来,再用那些铜铸新钱。这样一来,一枚钱就能变出更多,算是当时的一种应急办法。五铢钱在中国钱币史上地位很高,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铸造,也就是公元前118年,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停用,总共流通了739年。
这么长的寿命,在古钱币里头算是头一份了。它不光是货币,还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变化。西汉时候,五铢钱刚出来是为了统一货币,取代之前的半两钱,重量正好五铢,合24铢一两的标准。到了东汉末年,战乱多,朝廷铸币能力下降,就出现了这种剪边变体。剪轮五铢钱的直径一般在2厘米左右,重1克多点,表面有绿锈,边缘切口平整,没什么毛刺。
黄龙镇这地方,本身就有点历史底蕴。它位于堵河下游和犟河交汇口,几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儿生活。明清时期,这里是鄂西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上连竹山竹溪,下通丹江口武汉,商贾云集,店铺多得像小汉口一样。镇上留下了不少古建筑群,比如武昌会馆、江西会馆、山西会馆和贵州会馆,这些是当时商帮的标志,建筑风格统一,砖瓦结构,体现了那时候的商业繁荣。
1926年,这里还建立了十堰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46年中原突围时成了革命根据地,武工队和均郧房纵队在这活动过。黄龙镇的文化遗产不光是建筑,还有水利设施,比如明万历年间的九顷坪堰,就在镇西90里,现在属于斤坪村境内。那是十堰地区早期的堤堰之一,帮助当地人灌溉农田,维持生计。余雪成捡钱币的地方,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里,雨后土壤松动,容易露出地下埋藏的东西。
其实,中国各地捡到古钱币的事不算少见。比方说,2013年12月,安徽霍邱县范桥镇万前村,供电部门施工时挖出一个装满古钱币的坛子,村民们蜂拥而上捡拾,据说第二天高峰期有上千人,现场乱成一锅粥,最后文物部门介入才收尾。那些钱币多是宋代的,数量巨大,反映了古代的埋藏习俗。
还有2021年,山东烟台福山区城里街铺设污水管道时,挖出600斤宋代钱币,文物部门全收走了,用来研究当时的铸币技术。类似事件在江西、陕西等地也发生过,比如村民修路或耕地时偶然发现铜钱窖藏。这些发现往往跟古代战乱或经济动荡有关,人们把钱埋起来避祸,结果后世挖出。捡到古钱币不光是运气,还得注意保护,别私自倒卖,按照文物法,得上报给相关部门。
五铢钱的变体挺多,除了剪轮的,还有小五铢、董卓五铢之类的。董卓五铢是东汉末年董卓铸的,那家伙掌权时乱改货币,把五铢钱做得小而薄,重量不足,搞得通货膨胀严重,民间怨声载道。剪边五铢则是民间或官府为了节省铜料的产物,钱径不足2厘米,“五铢”字只剩一半,又叫对文五铢。
历史上,五铢钱的影响深远,它奠定了中国古代钱币的“铢两制”,就是以重量命名货币的标准。后来隋唐时,虽然废止了,但通宝钱继承了它的圆形方孔设计。专家说,这种钱币见证了从鼎盛到衰落的王朝变迁,东汉晚期剪轮五铢的出现,就是经济凋敝的证据。那时候曹操、刘备他们争天下,铜矿开采跟不上,货币短缺,只能这么凑合。
余雪成这事儿一出,十堰本地媒体跟进报道,极目新闻、环球网都转载了,强调了黄龙镇的文化厚度。镇上本来就有黄龙滩电厂工业生态旅游区,离市中心30公里,结合水力发电和古镇风貌,吸引游客。现在加了古钱币发现,估计能多点看头。余雪成继续他的爱好,收集更多遗物,推动本地文化推广。
他组织过小型展览,让居民了解这些东西的价值。博物馆那边也重视起来,可能加强了对河边区域的考古调查。话说回来,捡古币得讲规矩,别一窝蜂去挖,破坏遗址。国家文物局有规定,地下文物属于国家,发现者上报有奖励,但私藏或卖掉就违法了。
事件后,余雪成的生活没大变,他还是工作加研究。镇政府支持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办讲座。他和学校合作,带学生学历史,强调保护遗存。2025年上半年,他参与了专题活动,焦点就是这枚铜币,吸引周边爱好者。旅游业小有起色,人们来河边转悠,但多数没收获。他总说,保护比捡拾重要,别让历史遗物流失。这事儿让大家意识到,脚下土地藏着多少故事。黄龙镇从明清商业中心,到现代文化点,层层叠加。五铢钱串起古今,提醒我们经济起伏的规律。
事件影响渐广,网上讨论热烈,有人分享自家捡币经历,有人科普五铢知识。余雪成成了本地小名人,继续低调研究。黄龙镇借此机会,开发文化旅游,结合古建筑和河景,吸引外地人。博物馆加强合作,计划更多考古。总的来说,这枚钱币不光是物件,还是历史的桥梁,让现代人触摸过去。1800年光阴,它静静躺着,等人发现。
事件到2025年,还有人提起。黄龙镇文化节加了钱币展,游客增多。余雪成收集扩展到更多领域,石器陶片外,加了钱币分类。他和专家交流,学鉴定技巧。镇上保护河道,避免随意开发。整体看,这事儿接地气,普通人捡到历史宝贝,激发大家兴趣。文化传承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
最后,捡古币的事儿告诉我们,历史就在身边。黄龙镇从先民聚居到现代小镇,层层故事。五铢钱见证王朝更迭,我们今天看它,感慨世事无常。余雪成继续努力,推广本地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十堰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