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细胞因子是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小蛋白或糖蛋白(常小于30kDa)。
它们由各种细胞分泌,通过在受体细胞上存在的专门受体起作用,激活对健康组织以及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维持稳态至关重要的途径。
可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各种间充质细胞。
01
按功能分类
按照功能,细胞因子被分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CSF)、干扰素(IFNs)、肿瘤坏死因子(TNFs)、生长因子以及趋化因子(Chemokines)。
白细胞介素最初被定义为由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的,作用于其他白细胞的分子。
迄今为止,至少已有三四十种不同的白细胞介素被表征,而它们的来源和功能各异。
集落刺激因子同样由淋巴系和非淋巴系细胞产生。
它们的功能是一些祖细胞离开骨髓后,也能根据需求分化出不同功能的后代细胞。
在骨髓局部产生的集落刺激因子具有促生长作用,能刺激多能祖细胞分化为高度特化的效应细胞类型。
干扰素,顾名思义其经典作用是干扰细胞内的病毒的复制。
此外,IFNs还能激活免疫细胞(如NK细胞与巨噬细胞),通过上调向T细胞的抗原呈递增强对感染或肿瘤的识别,提高未感染宿主细胞抵抗新发病毒感染。
肿瘤坏死因子,最初被发现为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因子。随后发现,由多种细胞类型产生的TNF-X是机体对感染所致败血性休克的关键介质。
生长因子,起到够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它们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相关,且对广泛的细胞谱系具有多效性影响,并可作为免疫抑制因子发挥作用。
趋化因子是小分子(7–14 kDa)的肝素结合蛋白,能诱导不同类型的细胞在体内的迁移。
02
按照结构分类
按三维结构对细胞因子进行分类,包括:
长链四α-螺旋束超家族(如G-CSF)、短链四α-螺旋束超家族(如IL-2、IL-4、GM-CSF);
二聚体四 α-螺旋束超家族(如IFN- 和 IL-10);
β-三叶草超家族(如 FGF、IL-1)、β-三明治超家族(如 TNF-);
EGF 样超家族(如 TGF-)、半胱氨酸结(cysteine knot)二聚化结构域超家族(如 NGF、PDGF)、α/β 超家族(如 IL-8、MIP-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