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野车的轮胎最后一次碾过茫崖戈壁的碎石,仪表盘的海拔数字停在 2800 米时,挡风玻璃外的世界突然变了模样 —— 没有草原的碧浪,没有湖泊的幽蓝,甚至没有寻常丹霞的赤橙,只有一片铺天盖地的 “黑”,像被天地间最浓的墨汁浸染,从地平线一直蔓延到云层脚下。这里是黑独山,海西州茫崖市境内藏着的 “月球秘境”,黑色山体如凝固的巨浪,白色盐滩似碎裂的白玉,在西北的烈阳下,铺展开一幅没有落款却震撼千年的水墨长卷。
墨色惊鸿照戈壁
正午的阳光像淬了火的钢针,扎在裸露的皮肤上带着灼痛感,但我却顾不上遮挡 —— 眼前的黑独山,正以一种近乎粗暴的美感撞进眼底。下车时,鞋底踩在盐滩的结晶上,发出细碎的 “咯吱” 声,像踩碎了冰封的月光。远处的山体没有植被覆盖,通体是深不见底的墨黑,却不是单调的暗沉:阳光斜照的地方,岩石的棱角泛着冷冽的银灰,像是水墨画上被笔尖扫过的留白;而背阴的沟壑里,墨色又浓得化不开,仿佛藏着千万年的秘密。
向导老周是土生土长的茫崖人,皮肤被风沙刻出深深的纹路,他指着远处最高的那座黑岩峰说:“当地人叫它‘墨玉台’,你看那线条,多像老祖宗画的山水画。”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连绵的黑山不是杂乱的堆砌,而是有着疏密有致的层次:有的山体如斧劈般陡峭,线条刚劲得能划破云层;有的则像被流水打磨过,曲线柔和得似水墨晕染;更有几座孤峰拔地而起,黑岩上布满深浅不一的沟壑,像是岁月用指尖刻下的诗行。
蹲下身细看脚下的盐滩,才发现这片 “白玉” 并非纯色。盐晶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有的带着淡淡的浅蓝,有的泛着微弱的粉紫,像是有人在白玉上撒了一把碎钻。老周说,这盐滩是远古湖泊干涸后留下的遗迹,亿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抬升,湖水蒸发,盐分凝结,才成了如今的模样。我伸手触摸那些盐晶,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仿佛还能摸到远古湖水的余温。
忽然,一阵风卷着沙粒掠过,远处的黑山体在风沙中若隐若现,竟有了几分缥缈的意境。我想起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中水墨的浓淡干湿,此刻竟在黑独山上一一重现 —— 只是黄公望画的是江南的温润,而黑独山的水墨,藏着西北的雄浑与苍凉。站在这片墨色与白色交织的天地间,我忽然觉得自己成了画中的一粒墨点,渺小却又与这片秘境紧紧相连。
亿万年的墨色年轮
要读懂黑独山,得先读懂它身上的 “墨色年轮”。老周带着我沿着一条平缓的沟壑向山体深处走,脚下的岩石越来越黑,有的甚至泛着金属般的光泽。“这些黑石头不是普通的岩石,是玄武岩和安山岩,是火山喷发后冷却形成的。” 老周蹲下身,捡起一块巴掌大的黑岩,轻轻一掰,岩石断面上露出细密的气孔,“你看这些小孔,是岩浆里的气体没来得及跑掉留下的,像不像大地的呼吸?”
我接过那块黑岩,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表面粗糙得能摸到岁月的纹路。老周说,黑独山的形成,要追溯到数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那时,这片土地还处在板块碰撞的剧烈动荡中,地下的岩浆不断涌出地表,冷却后形成了厚厚的玄武岩层。后来,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岩层逐渐裸露,又与周围干涸湖床的盐滩相遇,才形成了如今 “黑岩白滩” 的奇观。
走着走着,前方的山体突然出现一片奇特的 “褶皱”—— 黑色的岩石像被揉皱的丝绸,层层叠叠地堆积着,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清晰的层理结构。老周说,这是地壳运动时岩层被挤压变形留下的痕迹,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地质年代,就像一本摊开的 “地球史书”。我伸手抚摸那些褶皱,指尖划过的地方,仿佛能感受到数千万年前大地的颤抖,能听到岩浆奔涌的轰鸣。
在一片相对平坦的岩面上,我发现了几处浅红色的印记,像是有人用红墨在黑纸上画的线条。老周说,这是氧化铁渗透形成的,因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岩石中的铁元素与氧气反应,才留下了这些 “天然彩绘”。这些红色印记点缀在墨黑的岩石上,让单调的黑色有了灵动的气息,像是水墨画上恰到好处的朱砂印。
越往山体深处走,越能感受到地质演变的神奇。有的岩石被风蚀成了蘑菇的形状,黑伞盖下顶着细细的岩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却已经在戈壁上挺立了数万年;有的岩石则被雨水冲刷出深深的沟槽,沟槽里积着少量的雨水,倒映着头顶的蓝天,像一颗镶嵌在黑岩中的蓝宝石;还有的地方,盐晶沿着岩石的缝隙生长,形成了白色的 “盐花”,与黑色的岩石相映成趣,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站在一处较高的岩台上,俯瞰整个黑独山,我忽然明白: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其实是大地用亿万年时光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块黑岩,每一片盐滩,都藏着地质演变的密码,都在诉说着地球的沧桑。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不过是有幸能读懂其中只言片语的幸运儿。
丝绸古道上的墨色遗踪
黑独山的墨色里,不仅藏着地质的密码,还藏着丝绸古道的千年遗踪。茫崖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而黑独山,就像这条古道上的一块墨色路标,见证过无数商旅的往来。
老周说,在黑独山周边的戈壁滩上,曾发现过汉代的陶片、唐代的钱币,还有元代的驿站遗址。“以前没有公路,商队从敦煌出发,要经过茫崖,才能进入西藏或新疆。黑独山因为地势高,视野好,成了商队辨别方向的标志 —— 只要看到那片黑岩,就知道离下一个驿站不远了。”
我想象着千年前的场景:夕阳西下,一支骆驼商队踏着戈壁的碎石而来,驼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商人们看到远处的黑独山,脸上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 他们知道,只要翻过前面的山,就能找到水源和补给。夜晚,商队在黑独山脚下扎营,篝火在墨色的山体前跳动,映照着商人们的脸庞。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旅途的见闻,讲述着远方的故事,而黑独山,就像一位沉默的倾听者,将这些故事都藏进了自己的墨色褶皱里。
在黑独山南侧的一片盐滩上,老周带我找到了一处模糊的遗迹 —— 几处残存的石堆,像是当年驿站的地基。石堆旁,还散落着几块破碎的陶片,陶片上的纹路虽然模糊,却能看出是汉代的风格。我捡起一块陶片,轻轻拂去上面的盐粒,仿佛能看到当年驿站的繁华:驿卒牵着马匹在石堆旁饮水,商人背着货物匆匆进出,信使拿着文书策马而过…… 这些画面,虽然已经随着岁月消散,却在黑独山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老周还跟我讲了一个关于黑独山的传说:相传唐代时,有一位戍边的将军,带领士兵在黑独山附近抵御外敌。战斗异常激烈,士兵们伤亡惨重,将军也身负重伤。在最后时刻,将军将自己的铠甲埋在了黑独山脚下,希望能永远守护这片土地。后来,铠甲渐渐与岩石融合,让黑独山的岩石变得更加坚硬,也让这片土地多了一份英雄的气节。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站在黑独山的岩石前,我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片墨色的土地,确实有着一种让人敬畏的力量 —— 它见证过战争的残酷,也见证过和平的珍贵;它迎接过东来西往的商旅,也送别过戍边的将士。它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将丝绸古道的千年故事,都写进了自己的墨色篇章里。
捕捉光影里的水墨诗行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黑独山是一座天然的摄影棚 —— 这里的光影变化无穷,每一刻都能拍出不同的水墨大片。为了捕捉到最美的画面,我和老周特意选在下午四点以后开始拍摄,那时的阳光不再那么炽烈,会在黑独山的岩石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让墨色的山体更有层次感。
我扛着相机,沿着盐滩慢慢走,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起初,我想拍下黑独山的全景,将连绵的黑岩和广阔的盐滩都装进镜头里。但按下快门后才发现,全景虽然壮阔,却少了几分细腻的美感。老周提醒我:“黑独山的美,不在整体,而在细节 —— 你看那岩石的纹路,盐晶的光泽,还有光影的变化,都是最好的题材。”
我听从老周的建议,将镜头对准了一块被风蚀的黑岩。这块岩石的形状像一只展翅的雄鹰,翅膀上的纹路清晰可见,阳光照在翅膀的边缘,泛着淡淡的银灰。我调整焦距,将岩石的细节一一捕捉:那些细密的气孔,像是雄鹰的羽毛;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像是岁月在翅膀上刻下的痕迹。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仿佛看到这只 “黑鹰” 正准备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天际。
接着,我又将镜头对准了盐滩与黑岩的交界处。白色的盐滩像一条白玉带,环绕着墨色的山体,阳光照在盐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与黑岩的暗沉形成强烈的对比。我蹲下身,用低角度拍摄,让盐滩的白色占据画面的下半部分,黑岩的墨色占据上半部分,中间留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线。这样的构图,就像一幅简约的水墨小品,黑白分明,却又韵味无穷。
傍晚时分,天空渐渐被染成了橘红色,夕阳的余晖洒在黑独山的岩石上,让墨色的山体多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有的岩石泛着淡淡的金黄,有的则带着浅浅的橘红,像是有人在墨画上涂了一层薄彩。我赶紧架起三脚架,拍下这难得的 “暮色丹霞”—— 远处的黑岩峰在夕阳下成了剪影,近处的盐滩泛着橘红的光,天空中的云朵被染成了火烧云的形状,整个画面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却又不失水墨的意境。
最让我惊喜的是日落时分的 “逆光拍摄”。我将相机对准夕阳,让太阳的光芒从黑岩峰的缝隙中透出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束。黑岩的轮廓在逆光下变得格外清晰,像是用浓墨勾勒出的线条,而金色的光束则像从墨色中透出来的希望,美得让人窒息。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不是在拍照,而是在捕捉时光的痕迹,在记录黑独山最动人的瞬间。
拍摄途中,我还遇到了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有的架着相机等待光影变化,有的则拿着画板在盐滩上写生,每个人都沉浸在黑独山的美中。一位来自上海的摄影师告诉我,他已经是第三次来黑独山了,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美 ——“这里的光影太神奇了,同一处景观,早上和下午不一样,晴天和阴天不一样,就算是同一天,每一刻的画面都不同。”
确实,黑独山的美,是流动的,是变化的,它需要你用心去观察,用镜头去捕捉。在这里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不是简单的风景记录,而是光影与墨色交织的诗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见证。
荒漠深处的生命回响
很多人以为黑独山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其实不然。在这片墨色与白色交织的土地上,依然有生命在顽强地生长,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向黑独山深处探索时,我在一块黑岩的缝隙中发现了几株绿色的植物。它们的叶子又小又厚,呈灰绿色,紧紧地贴在岩石上,像是从岩石里长出来的一样。老周说,这是戈壁特有的植物 —— 骆驼刺,它的根系能扎到地下几十米深,汲取稀少的水分,就算在干旱的环境中,也能顽强地存活。
我蹲下身,仔细观察这几株骆驼刺。它们虽然长得矮小,却充满了生命力 —— 有的枝头还开着小小的紫色花朵,花朵虽然不起眼,却在墨色的岩石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我忽然想起汪曾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生命是美好的,人间是值得的。” 在黑独山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骆驼刺尚且能绽放花朵,更何况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呢?
继续往前走,我又在盐滩上发现了几只小小的昆虫。它们通体呈灰褐色,与盐滩的颜色相近,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些昆虫在盐晶上快速地爬行,寻找着食物和水源。老周说,这些昆虫叫 “盐漠甲”,它们能适应高盐、高温的环境,是黑独山荒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除了植物和昆虫,黑独山周边还生活着一些大型的野生动物,比如藏原羚、岩羊、狐狸等。老周说,他曾在黑独山附近见过一群藏原羚,它们在盐滩上奔跑,白色的屁股像一团团跳动的雪球,与墨色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我这次没有见到这些野生动物,但想到它们在这片荒漠中自由地生活,心中就多了一份欣慰 —— 黑独山不仅是人类的摄影天堂,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几处奇怪的 “小土堆”。这些土堆高约几十厘米,形状呈圆锥形,表面覆盖着细密的沙土。老周说,这是白蚁的巢穴,虽然在荒漠中很少见到白蚁,但黑独山的白蚁却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它们用自己的分泌物将沙土黏合在一起,建造出坚固的巢穴。这些小小的白蚁,用自己的力量,在这片荒漠中建造了属于自己的 “城堡”,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神奇。
站在黑独山的荒漠深处,看着这些顽强生长的生命,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美,不仅在于壮丽的景观,更在于生命的韧性。黑独山的美,不仅在于墨色的山体和白色的盐滩,更在于那些在荒漠中绽放的花朵,那些在盐晶上爬行的昆虫,那些在戈壁上奔跑的动物。它们用自己的生命,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黑独山的故事,多了一份温暖的篇章。
墨色天幕下的璀璨星河
黑独山的夜晚,是星空的舞台。由于地处偏远,光污染极少,这里的星空格外清澈明亮,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星星。为了欣赏黑独山的星空,我和老周特意在盐滩上搭了帐篷,准备彻夜等待。
夜幕降临,天空渐渐从深蓝色变成了墨黑色,与远处的黑独山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山体,哪里是天空。起初,只有几颗明亮的星星在天幕上闪烁,像墨色画布上点缀的钻石。渐渐地,更多的星星苏醒过来,从地平线一直延伸到天顶,形成了一条璀璨的银河。
我躺在帐篷外的防潮垫上,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震撼。银河像一条发光的绸带,横亘在天际,将天空分成了两半,星星多得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像针尖一样小,有的却像宝石一样大。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星空,虽然也很美,但却没有黑独山的星空这样壮阔、这样清澈。
老周坐在我身边,给我指着天上的星座。“你看那七颗明亮的星星,是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挂在天上。” 他顺着自己手指的方向,我果然看到了一组排列成勺子形状的星星,格外显眼。“还有那片红色的星星,是天蝎座,中间最亮的那颗是心宿二,也叫‘大火星’,古人就是根据它的位置来判断季节的。”
听着老周的讲解,我忽然觉得,这些星星不再是遥远的天体,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朋友。它们在天幕上闪烁,像是在向我诉说着宇宙的奥秘,诉说着千年的传说。我想起古代的游牧民族,他们就是根据星星的位置来辨别方向、确定季节,在黑独山这样的荒漠中,星星曾是他们最忠实的向导。
忽然,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拖着长长的尾巴,瞬间消失在墨色的天幕中。我赶紧闭上眼睛,许下了一个愿望 —— 希望这片美丽的黑独山,能永远保持它的纯净与壮阔,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它的美,却又不破坏它的宁静。
老周说,在黑独山看星空,最好的时间是凌晨两点左右,那时银河的位置最低,能看到最完整的星河。我强忍着困意,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凌晨两点,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 —— 银河像一条巨大的银色河流,从黑独山的山顶流淌而过,星星仿佛就在头顶,伸手就能摘到。我赶紧拿起相机,拍下了这难得的画面,虽然相机无法完全捕捉到星空的美,但却能记录下这一刻的震撼与感动。
在黑独山的星空下,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烦恼的事情,在这片星空下,都变得微不足道。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代的文人墨客会对星空如此痴迷 —— 因为在星空的面前,我们能放下所有的执念,找回内心的平静。
墨色情深,后会有期
转眼间,在黑独山的日子就要结束了。离开的那天,我起得格外早,想要再看看清晨的黑独山。
凌晨五点,天空还泛着淡淡的鱼肚白,远处的黑独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淡淡的水墨剪影。盐滩上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踩在上面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大地在轻声告别。我沿着盐滩慢慢走,最后一次抚摸那些墨色的岩石,最后一次欣赏那些白色的盐晶,最后一次感受这片土地的气息。
老周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他站在越野车旁,看着我,笑着说:“舍不得吧?没关系,以后还可以再来。” 我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在黑独山的这几天,我不仅看到了壮丽的景观,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片墨色的土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车子缓缓驶离黑独山,我不停地回头张望,直到那片墨色的山体消失在视线中。老周递给我一块从黑独山捡来的小石头,石头通体墨黑,上面还沾着一点白色的盐晶。“留个纪念吧,看到它,就想起黑独山了。”
我接过那块小石头,紧紧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黑独山的墨色与时光。我知道,这次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黑独山的美,会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远方还有这样一片纯净的土地,不要忘记自然的壮阔与生命的坚韧。
或许有一天,我会再次回到黑独山。那时,我会再拍一次这里的水墨丹霞,再探索一次这里的荒漠景观,再看一次这里的璀璨星空。我相信,那时的黑独山,依然会像现在这样,用它的墨色与白色,迎接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因为有些地方,一旦遇见,就会成为永恒;有些情感,一旦产生,就会刻骨铭心。黑独山,这片海西荒漠中的水墨秘境,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一段最美的独白。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