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炎夏即将落幕,秋意渐浓。在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老辈人常念叨“处暑吃三黄,医生不用忙”。这“三黄”究竟指什么?为何要在处暑时节特意食用黄色食物?且听我细细道来。
为何处暑要吃黄?
处暑时节,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中医理论中,黄色对应五行中的“土”,与人体的脾胃相呼应。此时节人体经过漫长苦夏,脾胃功能多显虚弱,而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黄色食物多性平味甘,入脾经胃经,正是健脾和胃、润燥生津的天然良药。
现代营养学同样验证了黄色食物的价值:富含维生素A、C、E和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能够增强免疫力;所含的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玉米黄质、叶黄素等营养素更是护眼明眸的关键。
三黄究竟指什么?
民间所说的“三黄”通常指南瓜、玉米和黄花菜,这三样当季食材既常见于田间地头,又蕴含着不凡的养生价值。
一黄:南瓜
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之功。其富含的果胶能保护胃黏膜,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后更能护眼护肤,特别适合秋燥引起的眼干舌燥。
推荐做法:南瓜小米粥
老南瓜半个去皮切块,与适量小米同入砂锅,加水慢火熬煮至粥稠瓜烂。最后撒上一把枸杞,橙黄相间,香甜软糯。清晨一碗下肚,暖胃又暖心,最适合处暑后微凉的早晨。
二黄:玉米
玉米自古就是“黄金主食”,《本草纲目》载其“调中开胃”,所含的卵磷脂、维生素E和镁元素能降低胆固醇,膳食纤维更能促进肠道蠕动。
推荐做法:玉米碴子粥
取当年新晒的干玉米碾成小碴,清水浸泡两小时后入锅旺火煮沸,再转文火慢熬至开花粘稠。配一碟农家酱菜,便是最接地气的秋日早餐,甘甜的滋味里满是阳光的味道。
三黄:黄花菜
又名“忘忧草”的黄花菜,是处暑时节不可多得的宝藏。《云南中草药》记载其能“养血平肝,利尿消肿”。富含的卵磷脂能健脑抗衰,秋日常食可安神解郁。
推荐做法:黄花菜炒肉丝
干黄花菜温水泡发后沥干,里脊肉切丝腌制。热锅凉油先滑炒肉丝,再加入黄花菜和青红椒丝快火翻炒,最后淋上酱油调味。这道菜色泽明快,鲜香脆嫩,是下饭的绝佳选择。
处暑吃三黄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食饮有节”的养生哲学。这三样黄色食材都是处暑前后的当季产物,顺应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当下食用不仅营养价值最高,味道也最为鲜美。
处暑过后,昼夜温差加大,人体需要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这三黄食材平和温润,既能弥补夏日消耗,又能为迎接秋冬打下基础。尤其对老人和孩子而言,这些易于消化的食物更能减轻脾胃负担。
正所谓“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懂得顺应时节调整饮食,便是对自己和家人最体贴的关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