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杨振宁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世纪巨人,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交往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其后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 年,他应中大校长李卓敏教授的邀请在当年中环天星码头新落成的香港大会堂演讲,座无虚席,轰动一时。从上世纪70 年代起,杨振宁经常到中大访问,尤其对物理系的科研项目与教育发展贡献良多。1982 年,他出任中大物理学荣誉讲座教授;1986 年,出任中大特设的博文讲座教授;1994 年,与丘成桐教授共同创立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一直有在中大物理系讲课直至2007年,开设了 “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课程,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修读。
![]()
1997 年,杨振宁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9 年,他将多年的文章、信札、手稿和著作以及包括诺贝尔奖章在内的多个奖章慷慨捐赠予中大。中大于 2002 年成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收藏这些珍品。2007 年,中大为庆祝他85岁华诞以及荣获诺贝尔奖 50 周年,举行了杨振宁教授铜像致赠仪式。2021年,杨振宁百岁诞辰时,中大和清华大学及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主办 “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 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于当年9 月 22 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中国人的传统是提早一年庆祝百岁寿辰。
杨振宁与中大的交往不仅体现在学术合作方面,还包括他对促进中美文化和科学交流的贡献。杨振宁情系香港,中大为他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彰显家国情怀,继往开来,不可多得。中大这方面的工作成绩骄人,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2002年,中大出版社为杨教授80寿辰出版《人情物理杨振宁》,作者是叶中敏,上世纪50年代著名文化人叶灵凤的女儿。叶灵凤是珍版书刊收藏家,清嘉庆《新安县志》是“深圳+香港”的地方志孤本。叶灵凤逝世后,家属按照他的遗愿上交该孤本给国家,由广州中山图书馆收藏;其余藏书尽献中大。中敏姐当年对笔者思想上的进步关怀备至,至今铭记。
叶中敏在《人情物理杨振宁》一书中,将杨振宁与香港的密切关系娓娓道来。原来1964年杨振宁应中大之邀来港作高能物理公开演讲,也是一次杨家的天伦乐聚。在这之前,杨振宁已经在瑞士日内瓦三次与父亲杨武之(前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和母亲罗孟华见面,但弟妹却未有机会同行。杨振宁想到弟妹来香港应比较出国容易,于是向李卓敏提出要求。李校长经验丰富,知道事态敏感,亲自往见港督戴麟趾商谈,取得港英当局的同意。杨武之夫妇在儿子振汉和女儿振玉陪同下,当年步过罗湖桥头抵港,入住尖沙咀百乐酒店。杨振宁1945年出国赴美深造,分别已19年的三兄妹在香港重逢。一家人同游港岛太平山顶、去香港仔海鲜舫吃海鲜,到百货公司购物,其乐融融。在港期间,杨氏一行身边一直有人跟随,而且住在同一家酒店邻房;只是护驾、没有打扰,其身份不言而喻。杨振宁留港期间还接到来自驻港美国领事馆人员的电话,询问其弟妹是否需要办理赴美手续,可以提供方便。杨家一口拒绝。
杨振宁从1986年担任中大博文讲座教授起,多次接母亲从上海来香港暂居,亲自驾车带母亲游山顶和南区,一次因中途迷路,要劳烦警察电单车开路。另一次杨振宁带母亲到沙田一家商场的照相馆拍照,东主把照片放大了挂在橱窗作为“生招牌”,坊众还以为有名人母子在附近居住。
杨振宁对香港有深厚感情。他和香港的渊源还有先后担任了分别由爱国实业家查济民创立的“求是科技基金会”以及由爱国影视界钜子邵逸夫设立的“邵逸夫奖”的评审委员及顾问,亲力亲为,其后每年都来香港及到内地进行评审和颁奖,推动中国的科研事业及对外学术交流,提拔大批青年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收获了高度评价。杨振宁与查济民和邵逸夫建立了科学家与实业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共同为“科技兴国”的理想目标作出贡献。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爱国一家,戳力耕耘。还有很多有关杨振宁的故事,在叶中敏笔下栩栩如生,很能够提振年轻人的壮志雄心。
2021年,内地祝贺杨振宁百岁华诞,中大相应参予筹办了连串活动。展望未来一百年的物理学的“杨振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大行政楼祖尧堂举行,通过视像观看北京会场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们的讲话。中大展览厅同时举办以“物理巨擘、中大挚友”为题的展览。中大还特别建网站重播1964年杨振宁在香港的讲座录音,以及多年来在中大的讲学片段,详细介绍杨振宁的事迹和贡献。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率全体同仁写给和他同是安徽同乡的杨振宁、恭贺其百龄华诞的对联是 : “物理相推识守恒,铎旗斯振;期颐孔乐因从善,寿考且宁”,相当工整。段崇智和笔者是皇仁书院的同窗。他祖籍安徽,将门之后,文学造诣颇深。
笔者的理解,这副对联嵌名 “振宁”,用典精妙,体现了祟智兄对杨振宁学术成就和品德风范的高度赞誉。“物理相推”,化用《周易・系辞》“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指物理学中通过相互推导揭示规律。“守恒”直接关联杨振宁的核心学术贡献“宇称不守恒”定律,打破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对称守恒观念,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铎”是古代大铃,象征传播教化。《论语・八佾》有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引喻孔子是传播真理的使者。“斯振”指杨振宁在物理学界有振聋发聩之功,暗含其推动中外物理交流的贡献(促成中美基础研究合作、牵头成立亚太物理学会)。“期颐”是百岁之年,出自《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孔乐”化用《诗经・郑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形容百岁之龄仍心怀喜乐。“从善”呼应杨振宁的家国情怀与扶掖善举,回国推动科教发展、致力匡扶后进。“寿考”即长寿,出自《诗经・大雅》“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且宁”指杨振宁晚年生活安适,暗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的豁达心境。这两句是邓稼先给杨振宁的赠言,杨振宁在他的演讲中曾经提及。
这副对联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品德风范与百岁之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典精准,意境深远,堪称嵌名祝寿对联的典范,不可多得,虽或曲高和寡,无碍流誉后世。
笔者和另一位皇仁书院的同窗、前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近日谈到有关杨振宁。繁昌兄传来他的朋友朱棣文为杨振宁贺寿而呈献的一篇以英文书写的文章,内容充满溢美之词。笔者想起“谦谦君子”(周易),“温润如玉”(诗经);单看开头几句,已感到朱棣文出奇地谦虚,不以人尽皆知的诺贝尔奖得主自居。诗云 :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朱棣文对杨振宁万二分尊敬。他的母亲李静贞(经济系)和杨振宁(物理系)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同窗。
1994年,中大促成杨振宁和丘成桐合作创立数学科学研究所,旨在推动数学与物理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该研究所涵盖理论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物理等领域,负责研究生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管理期刊出版。杨振宁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担任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两人共同指导研究方向。杨振宁开设“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 课程,丘成桐推动成立“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提供本硕博连读课程。两人通过研究所的项目和课程提供,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设立有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他们长期合作,研究所持续至今,对中大的学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
杨振宁参与“邵逸夫奖”的创立和评审工作。作为始创成员之一,他长期担任评审会主席。“邵逸夫奖”按邵逸夫的意愿设立,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是一个国际性奖项,旨在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在近期获得突破性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杨振宁在该奖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两人上世纪80年代认识,邵逸夫曾向杨振宁请教诺贝尔奖成功的原因。20多年后(2002 ),邵逸夫决定设立“邵逸夫奖”,邀请杨振宁参与组织程序。在2004 年首届邵逸夫奖颁奖礼上,杨振宁担任了重要角色。杨振宁在参与“邵逸夫奖”评审工作的过程中,强调科学成就的重要性。2014 年,他作为评审会主席,表示该奖是“以科学成就为唯一标准,获奖得主要能够彰显21 世纪前沿科学的发展”。
大学是永续的机构,是国家前途命运的寄望。历届大学校长是长途接力赛,只要锚定发展的航向,在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时刻,总有不同的挑战要校长们勇敢面对,甚至拍案而起,关键是家国情怀,春风化雨,教学育材。中大和杨振宁长达60年的交往,互相成全,证明只要方向对头,校长们不断接力交棒,久久为功,必有所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积累,定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持之以恒是一个积累过程,成功需要时间和耐心。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基石,积少成多定能实现质的飞跃。笔者记得梁启超有文章《论毅力》。《诗经》有云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高等教育为国家培育栋梁,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从杨振宁一生的不懈努力,可以看到毅力的真谛。
杨振宁曾明确表示,他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不如外国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伟哉斯言。中大自从1963年10月17日建校以来,到今天已62年,成绩骄人。最重要的功业之一,笔者个人认为是从李卓敏校长开始,历任校长们一直努力不懈地吸引大批当代华裔学者聚集到中大,为香港也为国家作出极大贡献,不负中文大学之名。谨以此文,诚心祝愿杨振宁教授健康长寿,中文大学成就焕辉发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