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
“青山衬托,四面环山,脉脉延伸万重山;绿水依附,一道溪水,系系涌集百川水”—— 这是凤潭村的生动写照。宁海五大溪之一的凫溪穿村而过,自西向东流淌,村落依溪而建,多聚于溪南岸。
村西曾有一块形似凤头的岩石,人称凤头岩(亦称凤冠岩,1982 年象西线修建时损毁),此凤含情脉脉望着北侧凫溪中一深潭,此潭就名 “凤潭”,村落亦因此潭得名,主居林氏。历史上,凤潭香鱼曾遐迩闻名,然 1962 年杨梅岭水库建成后,阻断了凫溪与象山港的连通,香鱼自此绝迹。村内尚有清同治九年(1876 年)所建的天主教堂,青砖灰瓦间,仍可见百年风雨的痕迹。宁海多龙潭之名,唯此潭以 “凤”名之,更显其地理与人文的独特韵味。
【凤潭清】
凤潭的酒香,自南宋绍兴年间便萦绕在凫溪畔。林氏族人初迁至此,垦荒种稻,多余谷物在陶缸发酵成酒酿。而让酒香真正扎根的,是三百年前那位林氏太公。一个梅雨季清晨,他发现酒酿缸中浮着清冽汁液,醇厚烈劲远胜酒酿。
这偶然发现成了凤潭酿酒的起点。太公月余钻研,以本地糯米为底,采野生辣蓼混小麦制曲,摸索出 “三更装糟、日出烧酒” 的时辰规律,从酒酿中酿出第一坛清米酒。此后,凤潭待客有 “进门酒”,做寿有 “长寿酿”,懂酒曲者被尊为 “做酒师傅”。
时光流转,酒香延续。解放初期,林才善兄弟携祖传酒曲模具入屠家酒厂,将陶缸发酵古法与规模化生产结合,让凤潭酒香飘出山村。六七十年代,村里三十多位酿酒师傅带着辣蓼酒曲秘方指导各地酒厂,技艺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后,机器酒冲击下,林氏手艺几近失传。2019 年,靠梅林大排面闻名的林祥初归乡,忆起爷爷 “雁苍山泉是酒魂” 的话,重拾祖业。
他请来了林氏第七代传人林友国,其酿了近四十年酒,捻曲知干湿,摇瓮辨度数。林友国守 “簸米、淘洗、蒸煮、撒曲” 老工序,将野生辣蓼白药配比从每百斤米 10 余斤精减至 2 斤,无添加剂却酿出 52 度以上佳酿。他打破 “非林姓不传” 古规,收徒薛鹏吉传授诀窍;引入传感器控温,又学名校酿技艺、请茅台厂师傅指导,让古法焕发新机。
如今,凤潭糯米烧技艺入选宁波市级非遗,林祥初携酒登央视《中国品牌故事》。老村民说,现在的酒香里仍有三百年前的味道,藏着凤潭人 “守古法、闯新路” 的执着 —— 从太公陶缸到现代酒厂,酒香飘出的是技艺延续,更是代代热忱,如凫溪之水,清冽向前。
(文/徐荐荃)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徐荐荃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